10月13日消息:進入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上都鎮白音烏拉人工造林區,如果不是工作人員介紹,很難將所到之處的滿眼綠色和我國第一大沙地渾善達克沙地聯系起來。更難以想像,這個長滿沙柳等各類草灌木的地方,上個世紀末和21世紀初卻是流沙“入侵”之地。
渾沙達克沙地總面積7.09萬平方公里,而在錫林郭勒盟境內面積就占到5.8萬平方公里。作為渾善達克沙地防沙治沙的主戰場,錫林郭勒盟境內多個草原退化、沙化嚴重區域重現草原綠地美景。
經過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生態項目治理,2009年與1999年相比,渾善達克沙地植被恢復明顯,沙化土地凈減少109萬畝,流動、半固定沙地減少了725萬畝,固定沙地增加了616萬畝,沙地內部人工草地面積從不足9.3%上升到29.56%,錫林郭勒盟境內渾善達克沙地的擴展蔓延得到有效遏制。
分級定責 治沙植綠
正藍旗上都鎮白音烏拉嘎查地處渾善達克沙地邊緣,草牧場退化、沙化嚴重時,嘎查10.66萬畝草場基本沙化。不僅對依靠傳統方式養殖的畜牧業帶來嚴重挑戰,甚至直接影響當地農牧民最基本的生存問題。
上都鎮白音烏拉嘎查書記瑪尼扎布介紹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的草都長高到膝蓋處,所到之處都是綠色,那種豐美草原的景象至今難忘。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人為影響和自然環境的雙重作用下,這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幾年時間里草原逐漸退化,原來的草地變成漫漫黃沙,當地居民生存都出現困難,甚至出現流動沙丘一夜之間堵住牧民家門而無法出門的情形,直至最后嘎查整體搬遷。相比過去,現在生態環境能恢復到這種程度已實屬不易。”
上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渾善達克沙地沙漠化加劇,沙漠化土地由2.75萬平方公里擴展到3.05萬平方公里,流動沙丘由60年代的172平方公里擴展到297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擴展70平方公里。草原生態系統的嚴重受損,帶來的是生態防護功能的減弱,浮沉、揚沙和沙塵暴天氣頻發,2000年沙塵暴次數達到26次,不僅嚴重制約著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直接影響到京津地區的生態安全。
防沙治沙工作刻不容緩。2000年,錫林郭勒盟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還林等一系列生態工程,成立專門的防沙治沙工作領導小組,將防沙治沙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年度實績考核內容,層層簽訂責任狀,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全面加快生態建設。
為了整體推進草原生態治理,錫林郭勒盟健全了草原監理和林業公安巡回督查、蘇木鄉鎮和嘎查村組織管理、農牧民群眾管護主體四級管護體系和定期督查制度,工程區全面實行“三禁”(禁牧、禁樵、禁采)和“五個嚴格”(對國家重點生態項目區和自然保護區、生態移民遷出區和封育區、嚴重沙化退化和生態脆弱區、農區嚴格實行禁牧;對草原牧區嚴格實行草畜平衡制度),每年將工作情況向本級人大和上級主管部門報告,保證了防沙治沙工程順利進行。
正藍旗林業局林工站站長包桂榮介紹說:“白音烏拉嘎查在2002年整體生態移民遷出沙區之后,2003年便開始人工固沙結合飛播造林,也正是那一年我畢業被分配到當地林業系統。如今12年過去了,昔日的這片流沙區如今完全被草灌木覆蓋固定。不僅僅是白音烏拉嘎查,曾經的大片流沙區現在都是草木茂盛,作為一名剛畢業就被分到當地林業系統奮戰在防沙治沙前線的普通一員,看著在沙地中日益蔓延增多的綠色,我倍感自豪。”
生態移民 休養生息
對于渾善達克沙地生態治理成效,在全面展開生態大會戰加速生態建設的同時,通過生態移民,減少人為因素對沙化嚴重地區的影響。
包桂榮介紹說:“從這些年生態治理過程來看,讓農牧民自己參與到生態建設中來才能發揮更好效果。特別是對于像白音烏拉嘎查這種草原退化、沙化嚴重區域,人為影響更為明顯。當時草牧場退化、沙化嚴重,治理前期必須通過種植沙柳等進行人工固沙,才能為后期進行飛播等種植創造條件,如果牧民不配合,前期人工治理肯定要受到牧民養殖牲畜的影響,種植成活率難以保證,也達不到預期效果,更不利于后期區域環境的自然修復。”
牧民的搬遷,為當地進行生態建設創造了條件,但畢竟是搬離原住地,故土難離,前期牧民在是去是留中掙扎徘徊。“盡管生存環境十分惡劣,2002年當地政府決定對嘎查整體進行生態移民時,部分牧民仍然不愿意搬遷,從旗政府到嘎查,期間做了大量工作,盡可能打消牧民對搬遷以后生計的顧慮,也出于對草原的情懷,全嘎查153戶牧民最后全部順利完成搬遷。” 瑪尼扎布介紹說。
自2003年,正藍旗旗委、政府針對白音烏拉嘎查區域的實際情況,研究探索渾善達克沙地治理新方法、新途徑,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開始采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全面的生態綜合治理。而搬遷到上都音高勒嘎查新地房子(距鎮18公里)的牧民,結合生態建設和牧業的自身優勢,統一建設標準化奶牛養殖基地,引進400多頭優質奶牛,建立奶站,實行聯戶經營,不僅改善搬遷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也保障了移民的家庭收入。
白音烏拉嘎查只是錫林郭勒盟生態移民的典型之一。2000年~2014年的14年間,錫林郭勒盟整體實施的生態移民達到49283人。推進生態移民,在保護與建設草原生態的同時,錫林郭勒盟深入挖掘農牧業內部增收潛力,千方百計增加非農非牧收入,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2014年全盟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11306元,比2000年增加了8868元。
通過實施生態移民,既改善了廣大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也提高了廣大干部和群眾的生態文明意識,上下一心、齊心協力推進草原生態建設保護,為實施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和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組數據是多年來防沙治沙成績的最好證明:截至目前,僅正藍旗累計治理沙化退化草場面積353.7萬畝,控制水土流失面積約300萬畝,流動、半流動沙地基本固定,林草植被蓋度由不足20%提高到65%以上。而錫林郭勒盟從2000年~2014年的14年間,全盟累計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任務3748萬畝。
因地制宜 以林帶農
防沙治沙工作是一項持久性的工程,更需要科學合理整體推進區域防治。針對錫林郭勒盟渾善達克沙地和烏珠穆沁兩大沙地和沙化草地生態狀況,錫林郭勒盟明確了“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林草水結合”的技術路線,將先進適用技術與常規措施集成配套,探索推行適合錫林郭勒盟牧區實際的綜合建設模式。
站在多倫縣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水泉項目部,放眼望去,無論是所站位置兩側還是對面山上,連片成行的樟子松顯得更加翠綠,山底一條灰白的公路穿綠而過伸向遠處,這樣一幅別樣畫面很難想像昔日這里曾是嚴重沙化區。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啟動后,多倫縣重新審視自身條件和優勢,確定了“生態固基”發展戰略,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多措并舉對沙化土地進行綜合治理。特別是2011年以后,多倫縣開始啟動實施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以樟子松造林為主的130萬畝的生態林業建設任務。
據統計,2011年至今,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累計完成樟子松造林106萬畝,新建種苗基地265處,通道景觀綠色里程225公里,實現了境內交通干線綠化全覆蓋,工礦企業綠化全覆蓋,農田防護林全覆蓋。
為了加速生態恢復,錫林郭勒盟一方面加快轉移重度沙化區人口,同時嚴格控制牲畜數量,通過推行“三牧”(休牧、輪牧、禁牧)制度,減少人為活動影響。在整個生態大會戰中,錫林郭勒盟圍繞深化林業改革,創新林業治理體系,通過以兩大沙地治理、4個水系保護、6個百萬畝工程,實現了生態環境質的飛躍。而相應的生態環境改善對區域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起到了帶動作用。
在多倫縣大河口鄉曲家灣退耕還林項目區,10060畝貧瘠沙地如今變成以樟子松、沙地榆、山杏為主的生態經濟復合型防護林。除了在兩行林苗間預留6米草帶可打草外,出售樹苗和山杏、山杏核銷售成為居民新的收入增長點。可觀的經濟收益讓曲家灣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也帶動了其他地區投入造林的積極性。
通過政策引導和利益驅動,農牧民自主建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目前,盟內外100多個造林綠化企業和社會團體在錫林郭勒盟從事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開發,全盟非公有制治沙造林和經營業主達7萬多個,百畝以上造林大戶達2000多個。企業、專業合作社、農牧民聯戶、個人等育苗業主達300多家,初步實現了社會造林治沙和生態建設主體的多元化。
經過多年奮戰,在如今的錫林郭勒盟,無論是正藍旗上都鎮白音烏拉人工造林區、五一種畜場總場飛播區,還是多倫縣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水泉項目區、大河口項目區,昔日漫漫流沙之地如今不是連片的沙柳、沙打旺、楊柴等草灌木,就是一排排翠綠色的樟子松、楊樹、沙地榆等喬木。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一道橫貫東西的綠色防線依然成形,北疆生態屏障作用日益凸顯。
推薦閱讀:
游春英:苗木轉型經營有活路
兩在校大學生家鄉成功經營“多肉”生意
湘潭妹子陳津靈:“新聞人”成功轉身“花店老板”
近六旬老人8年打造6處山水“微景觀”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