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禹城市在一手抓林業生態建設的同時,一手抓林業產業發展,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林業工作精神,加快林業產業發展,促進林農增收致富,全市林業產業產值快速增長。 2014年全市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8.5億元,為農民人均增收850元,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體現為“三個特點,五個途徑”。
三個特點:
一是林業基地建設初顯規模。全市現有速生豐產林10萬畝,優質梨、葡萄等經濟林基地1.6萬畝,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林業產業基地。
二是林業產業特色明顯。以賀友集團等林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發展了用材林種植基地,以優質梨為主栽品種,發展了高效經濟林生產基地,以綠城苗圃等綠化公司為帶動,發展了優質苗木、花卉產業。
三是林業加工企業迅速崛起。全市現有省級林產品加工龍頭企業5家,各種中小木材加工企業620余家,年可加工轉化各種木材500多萬立方米。
五個途徑:
一是龍頭帶動,促增收。山東賀友集團是“中國制造業500強”、“中國纖維板行業百強企業”和“中國纖維板制造行業排頭兵企業”,目前建成德國進口生產線3條,成為全國最大密度板生產線,年產中高密度板100萬立方米,強化地板400萬平方米。目前,該企業正在建設第4條生產線,項目立項已經完成,預計2015年12月份建成投產。屆時,中高密度板年產量將達140萬立方米,年可加工轉化木材50多萬平方米,帶動用材林生產基地30余萬畝,為林農增收發揮積極作用。
二是新興產業,促增收。大力發展花卉、苗木和經濟林等高附加值、高產出、高效益產業,全力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與各類花卉生產企業、花卉種植合作社的聯合,打造高效花卉生產示范園,帶動全市花卉生產升級,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引進綠城觀光生態園項目,以“企業+農戶”的形式,發揮企業帶動作用,推進優質高效林業的發展。綠城觀光生態園項目位于316省道以南、西普天河西側,總投資4000萬元,主要為1000畝高檔綠化苗木的繁殖和培育基地。
三是科技先導,促增收。充分發揮科技對推動優質高效林業的作用,健全完善科技推廣體系,尤其注重發揮林業龍頭企業的作用,以產業化的方式,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推動傳統林業的升級改造,發展林業產品深加工,進而形成產業化的格局。主要有三種類型園區:
1、觀光采摘型。該類型園區涵蓋生態農業、科技研發、有機種植、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等功能的綜合性園區,該類型園區目前發展到5個。以鰲龍國際現代農業園為代表。鰲龍國際現代農業園區規劃面積5000畝,已建成2100畝。
2、種植加工一體型。該類型園區目前已發展到7個,是集種植、加工、銷售、新品種引進和技術培訓于一體的高標準生態示范園區。以禹息千畝核桃園為代表,一期占地1100畝,共栽植核桃30000余棵,二期規劃擴大種植面積1000畝。園區建成后,將成為魯西北最大的核桃種植園區。
3、科技推廣型。該類型園區目前已發展6個,運用現代化手段,采用無公害技術,實行標準化生產。該類型園區以市中辦林場富硒梨園,房寺鎮尉莊村愛宕梨園,市中辦孟莊村蘋果園為代表。
四是深化林權改革,促增收。加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力度,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經營森林的積極性,實現“大力培育森林資源,打牢產業發展基礎”的目標;通過深化林權改革,建立健全林業要素市場,推進林地、林木使用權合理流轉,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林業產業發展,增強林業產業發展活力;拓寬林業產業發展融資渠道,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規模和覆蓋面,解決林業發展乃至農村發展融資難的問題,開通林業資源變資本的有效途徑。
五、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促增收。林下經濟,具有周期短、見效快、立體性、品種多等特點,既適合規模經營,也適合分戶經營,是農民發展林業和促進增效增收的主要經營形式。近年來,我市在發展林業的同時,實踐了在林下發展種植業或養殖業等模式,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倫鎮農民在樹下種植百合,辛店鎮在樹下養鴨,十里望鎮在樹下建設菌類大棚,走出了一條林業與畜牧業、種植業同步發展的復合經營模式。截止目前,全市已發展林下經濟1.2萬畝,年產值達到1.1億元,從業人員1500人。
推薦閱讀:
內蒙古:造林帶動林農致富
臨夏康樂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青川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河北:南方馴化苗木為定州農民致富添綠加彩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