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前,江津區杜市鎮梅灣村農民熊建國從外省引進了一批杜鵑花,成為了全村首個農民老板。
30年來,這些杜鵑花在當地“越開越艷”,杜市鎮因此成為全市最大的杜鵑花生產基地鎮,170名農民當起了苗圃老板。
個體“發力”
1987年,熊建國在海拔600多米的湘萍村建起了3畝苗圃種植杜鵑花。當時湘萍村不通公路,杜鵑花要靠肩挑背負運下山,再轉賣到江津及周邊區縣。
1997年,杜市鎮政府在210國道旁協調了10畝土地,幫助熊建國建起了杜鵑花大棚培育基地。漸漸地,熊建國的花木產品不斷升級,相繼引進了紅繼木等10多個品種,基地面積也漸漸擴大到200多畝,還先后聘請了100多名農民到苗圃打工,并毫無保留地把種植技術傳授給大家。
2003年,看著自己的產業越做越紅火,熊建國決定幫助在自己基地務工的農民創業,并計劃大家一起用10年時間發展花木5000畝。
湘萍村的毛德權就是最早跟著熊建國創業的30多個農民之一,目前他種植了16畝杜鵑花、紅繼木、茶花等苗木,平均每畝純收入在1萬元以上。
“我父母是熊建國的徒弟,我則是他的徒孫,這幾年我也帶了10多個徒弟。”和毛德權一樣,湘萍村32歲的岑萬平跟著父母種起了100多畝花木,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女老板。去年,岑萬平的銷售額超過200萬元,獲純利潤80多萬元。
企業“接力”
“熊建國一生都在創業,從沒有停下忙碌的腳步。只可惜2006年的一場車禍,讓他沒能看到愿望實現的那一天。”毛德權哽咽著回憶。
正當大家為失去主心骨而喪氣時,杜市鎮召集“智囊團”為花木產業發展獻計獻策,大家認為個體苗圃“小打小鬧小收入”的模式無法形成規模,應該走上“資本+技術”的企業經營發展之路,引進企業駐村興業。
很快,在外創業的易治林受邀多次實地考察后,在杜市鎮成立了園林綠化工程公司:一邊發展500多畝的花木基地,一邊往各大城市綠化工地推銷杜市鎮的花木。
外地老板蔡春倫也慕名前來,在胡家村成立了花木公司,流轉了500多畝土地,種植了20多個品種的花木,還成立了花木種植合作社,帶動散戶農民種起了1000多畝花木。
辛全回來了、岑學峰回來了、曹強回來了……杜市鎮一大批外出務工的青年紛紛返鄉創業,當上花木老板。
旅游“助力”
杜市鎮政府也努力為花木產業“助力”。從2011年開始,該鎮每年舉辦一次花木旅游文化節,打響了杜市花木的知名度,花木售價成倍增長。其中,一株紅繼木的售價就由2011年的0.5元漲到了現在的3元左右。該鎮還投資5000多萬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在基地周邊種下200畝桃樹、100畝梨樹、420畝櫻花樹等發展鄉村旅游。
如今,杜市鎮花木產業的種植面積近2萬畝、種植品種多達120多個、種植企業50余家、種植大戶已達170余戶、散種花農1600多人,成為我市最大的杜鵑花和紅繼木基地鎮,產品熱銷重慶、貴州、湖北、四川等省市。去年,杜市鎮花木產值達3億元,吸引游客1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000多萬元。
推薦閱讀:
山東滕州:花開致富路 芬芳產業興
江西石城:林下經濟成效顯著
河北石家莊:全民拔“窮”根旱嶺崗上搶種經濟林
江西龍南:整合林業資源助推脫貧攻堅工作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