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縣棗林鎮鹿蹄澗村楊泉恩修剪白水杏
在綠化生態空間的基礎上,忻州市近年來注重推進身邊增綠、產業富民,向生活空間綠化美化、富裕農民發展。
夢圓綠色就是要夢圓致富,發展干果林產業,就是要助推農民增收。偏關縣把農民增收作為林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定了“縣建片區、鄉建基地,統一核算、縣給經費,專業施工、保證成活,免費供苗、優化品種,技術幫扶、確保受益”的建設方針,已建成仁用杏經濟林4.2萬畝,實現了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規模擴展,為農民增收奠定了基礎。
代縣干果經濟林已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項目。目前已形成幾個規模大、管理精、效果好的典型。全縣建設5.7萬畝仁用杏經濟林,已有1.5萬畝掛果。仁用杏林進入盛產期后,年產值可達8500余萬元,群眾稱之為“搖錢樹”。
保德縣在傳統棗林的基礎上,延伸擴張棗林棗業規模。不僅為河山著綠,而且成為農民致富的綠色銀行。五臺縣出臺了發展核桃經濟林惠民政策,采取政府供苗、農戶自栽、誰植誰有的辦法,使核桃經濟林建設走向園區化、規模化、產業化。全縣建設核桃等干果經濟林13萬畝,為林業轉型發展和產業富民夯實了基礎。原平市發展核桃、仁用杏、紅棗干果經濟林18萬畝,2014年僅核桃收入萬元以上的農戶就達585戶。神池、五寨、岢嵐發展沙棘、檸條灌木經濟林,五臺、定襄、靜樂發展文冠果、花椒、玫瑰等經濟林。目前,全市干果經濟林栽植總面積達116萬畝。
推薦閱讀:
連山人“播綠”致富
苗木成為村民致富的“搖錢樹”
武寧:發展生態和觀光經濟帶動村民輕松致富
清徐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促進林農增收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