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幾盆苦菊,前兩天還很小,這幾天已經這么高了,長得快著呢!”5月16日,記者來到寨里鎮王大下村張東蓮老人家時,她正在自家庭院的大棚里,給盆栽蔬菜噴水,這些蔬菜都種在一個個長方形的塑料盆子里,有苦菊、生菜、穿心蓮、茼蒿等十幾種共一百余盆,錯層擺放在大棚里的架子上。老人告訴記者,從5月初開始,看著一盆盆蔬菜從嫩芽到成熟,滿棚蔬菜長勢喜人,一家人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管理容易 老弱病殘都能干
張東蓮老人今年82歲,老伴楊明海患有骨質增生、高血壓等疾病,行動不便,常年需要藥物治療,加上年事已高,地里的農活干不了,老兩口也沒有了收入。跟張東蓮家一樣,王大下村至今還有25戶共47口人未實現脫貧,其中大部分是因病致貧的老弱病殘村民。“我們村一共2270口人,一直以來村民收入都是靠種植姜、蒜,村里這部分貧困戶大都屬于沒有什么勞動能力的人,所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扶貧項目非常重要。”王大下村支書張玉香說。
“這種在盆子里種的蔬菜俺也是頭一回見。聽人家技術員說,咱光每天澆澆水就行,成熟了人家就上門來收,一盆能掙2塊錢。”張東蓮告訴記者,今年3月份,在了解到這種“盆栽蔬菜”的“零成本,好管理,不愁賣”的諸多優點后,她跟老伴一商量,決定在自家院里發展這個項目,“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咱家院子空著也是空著,能掙一點是一點。”
張玉香告訴記者,“盆栽蔬菜”是在征求村里貧困戶意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每戶的空閑庭院和廢棄宅基地等場所發展的一種“庭院經濟”,目前已有12戶貧困家庭有意愿種植盆栽蔬菜,蔬菜大棚支架已經全部安裝到位,張東蓮家作為“盆栽蔬菜”的種植試點,也是該村第一戶受益者。
長勢喜人 鄰舍百家都來看
“4月份來給俺家建了這個大棚,這些蔬菜盆子是5月9號搬來的,剛搬來時才是剛能看見的一點小苗苗,你看現在都長得這么高了,有27盆長好的他們已經來搬走了,又給換上了27盆新的小苗。”張東蓮對記者說,這不到10天的時間里,自己每天就負責給蔬菜噴噴水,噴水用的電動噴水器也是負責回收的商家送來的,省時省力,122盆蔬菜一會兒的工夫就能噴完。
負責回收的萊蕪市潤百合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孫小燕告訴記者,跟市面上的葉類蔬菜相比,盆栽蔬菜生長過程中不打農藥,完全綠色有機。“現在我們的盆栽蔬菜主要銷往酒店和超市,下一步計劃在家庭中推廣。這類蔬菜現吃現采,最大限度地減少蔬菜營養的流失,還兼具食用和觀賞的價值。”孫小燕說。
“自從俺家有了這個大棚,三天兩頭就有人來看,那天鄰村一下來了十幾個人,邊看邊問,說看看好種的話回去他們也要種。”張東蓮老人對記者說。按照7-10天的生長期來算,每盆蔬菜的利潤為2元,一個30平方米的大棚能夠容納120多盆蔬菜,每個月就能收入近800元。“具體能掙多少錢俺也沒算過,人家一星期來收一次,1個月結一次賬,掙多掙少的,反正咱也不用啥本錢,能掙一點是一點。”楊明海說。
“菌菜結合” 一年四季有效益
“現在這個天氣和溫度是最適合葉類蔬菜生長的。長得快,收益也就高,保證每個貧困戶年保底收入能達到7000元左右。另外我們計劃在秋冬季節給每戶的蔬菜大棚安裝保溫設施,像是現在上海等地生產的一種農用保溫電熱毯。除了種植蔬菜,這個大棚也可以養殖蘑菇等食用菌,達到‘菌菜結合’的種植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貧困戶的收入。”孫小燕說。
“下一步我們打算繼續將村里其余貧困家庭的蔬菜大棚盡快搭建好,將盆栽蔬菜種植盡快形成規模,帶來效益,帶動村里這25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張玉香說。
福建武平:發展林下種植業推農民脫貧
江西東鄉:5萬畝經濟林成農民的搖錢樹
廣東惠州:提檔升級嶺南藥材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發展林業經濟 農村發展的新空間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