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固原日報》消息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初冬,站在彭陽縣紅河鎮何塬村的山頂,你便可欣賞到這樣的美景。
山谷里不時傳來聲聲雞鳴,藍頂白墻的雞舍掩映林間,方圓近千畝林地綿延環繞,這里便是彭陽縣有名的野生珍禽養殖園區,也是全市60多個林下經濟示范點之一。
2000年以來,固原林下經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全市共發展林下經濟35.64萬畝,其中林藥、林草、林苗等林下種植33.24萬畝,林禽、林蜂等林下養殖520萬只(箱),林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2.4萬畝,總產值達到5.14億元。
林下養殖:開辟致富新區域
“這個季節差不多賣完了,來年春天開始進雞苗,漫山遍野風景如畫,才有看頭。”彭陽縣林改辦主任王佰禮介紹。
園區的主人叫胡延珠,2012年返鄉后,在紅河鎮何塬村承包1000畝退耕還林草場,投資500萬元建起養殖園區,走林下散養、舍飼圍欄、餐飲、住宿、游園、娛樂、垂釣等相結合的林下經濟發展新路子。年飼養雞5000只以上,年創利潤40萬元。
退耕還林政策實施以來,彭陽縣將培育朝那雞作為退耕還林和封山禁牧的后續產業,通過項目扶持、科技支撐、獎勵調動、訂單收購等措施大力發展林下養殖業,縣財政還為每只生態雞提供成本價50%的補貼。
“林下養雞不會破壞生態環境,還可防蟲災,雞的糞便可作有機肥料,一舉多得。”王佰禮笑著說。
彭陽縣現有林地面積215.3萬畝,為促進“生態型林業”向“生態經濟型林業”轉變,彭陽縣將林下養殖生態雞作為農民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探索出“合作社+農戶+基地”和“以點帶面、輻射發展”的模式,建立產銷一條龍機制,提出了朝那雞“十百千萬”發展目標。目前,全縣成立生態雞養殖協會17個,林區生態雞養殖點50個,每年散養生態雞100萬只,直接經濟收入4000萬元。
沿著林間的水泥路,記者來到隆德縣陳靳鄉清涼村,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段治東告訴記者,他帶領村民在林下散養的“三黃雞”快要上市了。
從7月下旬開始,段治東和部分村民利用移民遷出區發展林下養殖,使遷出區成了村民的“致富區”。
早就預訂好的500只“三黃雞”雞苗已經運進雞舍,白天在林下散養,晚上趕回雞舍。由于隆德海拔高、氣候涼,“三黃雞”生長期長,肉質細膩,廣受客戶歡迎。“出售時正趕上古爾邦節、中秋節,因此銷路特別好,一只能賣160元。出售的同時還可以再進一批雞苗。”段治東說,“目前存欄1500只,一半已提前被銀川的商家預訂。”
林下種植:種出“大花園、大果園”
“今年,國家倡導林下種植業,我們又趕上了好政策,積極拓寬領域發展林下中藥材,全縣共5個點。”王佰禮說。
與何塬村相鄰的寬坪村甘城梁就是其中一個點。冬日里,地埂上的檸條光禿禿,可地里卻綠汪汪,整座山也因此充滿了生機。
“每畝補貼300元,我在這里流轉了700畝退耕地,7月份全部種上了板藍根。”村民王維虎告訴記者。板藍根成活率高,來年7月就可賣錢。彭陽縣有種植藥材的歷史,部分農戶靠大田種藥發家致富。“今年,全縣下達林下種植指標1500畝,又有補貼,農民種植積極性很高,一時還分不過來。”王佰禮笑著說。
10多年來,彭陽縣以建設“大花園、大果園”為目標,在大力開展生態建設的同時,輻射帶動林果產業發展。目前全縣現有杏林面積48.8萬畝,正常年份產量可達8200萬公斤,農民通過采收山桃、杏子等果實,年戶均收入千元以上。
在離清涼村近50公里的隆德縣聯財鎮趙樓村的北山上,今年收獲的核桃讓村民喜上眉梢。而在2013年之前,村民趙錦鵬流轉這里1000畝山地發展林下種植時,還遭到了親人和村里人的反對。如今,果樹成片,林下藥材生長茂盛,羊、雞、蜜蜂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初見成效。
“家畜糞便作為農家肥,保證果樹營養,蜜蜂的養殖可以減少果樹、藥材的人工授粉成本,非常方便。”趙錦鵬說,“核桃樹的生長期慢,掛果需要時間,加上我們村一直是種藥大村,有經驗,所以以農養林、以藥養林是帶動發展最快的方式。”現在,趙樓村的群眾都想跟著趙錦鵬干。
在隆德縣,像段治東、趙錦鵬這樣投身于發展林下經濟的致富能人不在少數。如今,隆德縣以六盤山陰濕區為重點,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7.5萬畝,林下藥材12萬畝。已建立萬畝以上林藥間作基地2個、千畝以上基地6個。另外,農民還承包土地發展林下經濟,森林資源得到了很好保護。年藥材總產量達2萬噸以上,提高人均純收入800元以上,初步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標。
林下觀光:正在升溫的旅游新業態
12月10日,在一個“游彭陽”的微信公眾號中,《彭陽今日的霧凇美景》一文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柳樹結銀花,松樹綻銀菊”的霧凇美景使得網友紛紛點贊。
“我們彭陽一年四季都有美景。”彭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趙志武說,彭陽之春,楊柳吐綠,桃杏爭艷;彭陽之夏,山戀疊翠,瓜果飄香;彭陽之秋,天高云淡,層林盡染;彭陽之冬,層巒聳翠,玉樹銀花。
多年來,彭陽人用鐵鍬鋤頭把彭陽大地鐫刻成風景怡人的“大花園,大果園”,梯田、林帶、庫壩交相輝映,呈現給人們的是一幅生態文明的“人工畫廊”,也是一處“人類具有改造自然能力”的范本。
每到陽春四月,彭陽大地50余萬畝桃杏花次第開放,形成一道奇異的“粉紅花海”景觀,吸引了陜西、甘肅、云南乃至境外游客前來欣賞。據彭陽縣當地媒體報道,今年清明節和“五一”期間,彭陽縣各大賓館、飯店游客爆滿,茹河瀑布、喬家渠毛澤東宿營地等旅游景點車如潮、人如海,游客達10余萬人次,其中農家樂接待6000人次,收入20萬元。
林下觀光的升溫,為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民帶來致富良機,古城鎮任河村村民馬守林就是其中一個。2014年,他在古城鎮開了一家農家樂,主打彭陽特色朝那雞,年收入近10萬元。今年彭陽縣共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實現社會綜合收入近億元。
與彭陽一樣,西吉林下觀光今年也開始升溫。
活動雖然已經過去四個月,但回憶起在興平鄉聶家河村參加的“西吉縣首屆親子采摘活動”,西吉縣城居民王富德的臉上仍洋溢著幸福。當時,他帶著子女來到聶家河村的果園里,同千余名家長一起采摘杏子、李子、酥梨等水果,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收獲了濃濃的親情,更讓孩子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希望這樣的活動明年能接著搞,我會動員更多同事、朋友去參加。”王富德說。
西吉縣文化旅游廣電局局長王永明告訴記者,林下觀光其實就是鄉村游,是一種正在升溫的旅游新業態,之所以熱起來,是現在的樹多了、林多了,生態環境好了,人們更希望親近自然、親近原生態。
據介紹,今年西吉縣推出了以吉強鎮龍王壩村為龍頭的鄉村旅游,并舉辦西吉縣首屆鄉村旅游暨龍泉灣山莊休閑民俗文化旅游節、西吉縣首屆親子采摘暨悠閑垂釣節等活動。其中,龍泉灣山莊在起步當年,即實現旅游收入300萬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今年6月,在國家旅游局開展的鄉村旅游“百千萬品牌”推介活動中,龍王壩村和火石寨鄉沙崗村被命名為“中國最美鄉村游模范村”,吉強鎮高同度假村、吉強鎮葫蘆河回族人家和吉強鎮龍王壩村龍泉灣山莊上榜“金牌農家樂”。
“鄉村游肯定會越來越熱,農民的錢袋子也將越來越鼓。”王永明說。
青山有“富礦”,林下可“掘金”。截至目前,固原市林業用地總面積668萬畝,適合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達217萬畝,這為固原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固原林下經濟必將大有可為,農民脫貧更為可期。
推薦閱讀:
河北承德:寬城縣創新林下經濟模式拓展富民新路
河北保定:苗木種植富村民
河北保定:崗子上村村民爭種“發財樹”
江蘇宿遷:顏集鎮實施“5個百”工程提升花木產業競爭力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