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他的足跡遍布當地的山山水水,從省城昆明趕到他進行石漠化治理的一個個推廣點的里程,可以繞地球3圈。
20年來,他對這塊土地深情地牽掛和執著地付出,最終得到了回報。云南80萬畝原本怪石嶙峋的石頭山現在已披上了綠色的新裝,他的名字與逐漸成長的一草一木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一只背壺、一個挎包、一頂草帽,一個蹣跚的身影時常奔波在滇東南大山深處。他,就是治理石漠化20年至今未曾停下腳步的西南林業大學教授李鄉旺。
只要裸露的石頭附近有少量土壤就能治理
日前,云南省委宣傳部授予李鄉旺“云嶺楷模”的榮譽稱號。20年間,他頭頂烈日,腳踩碎石,不知摔了多少跤,翻過多少山頭,留下的傷病只有他自己清楚。都說云南山美水美,可其實云南還有不太為人所知的另一面——嚴重的石漠化。
20年前,到基層擔任兩年副縣長的李鄉旺回到西南林業大學,擔任圖書館館長。就在這時,石漠化治理成為擺在西南林業大學面前的課題。這塊難啃的硬骨頭學校領導幾經權衡,最終將這副擔子交給了李鄉旺。
“云南的石漠化嚴重嗎?”“嚴重!”李鄉旺回答。云南石漠化地區面積位列全國第二,全省129個縣中118個都存在石漠化問題,列入國家層面治理的就達到65個縣。其中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石漠化有著長達300余年的破壞歷史,水土流失嚴重,土壤瘠薄,樹木、山草難以生長。
經過20年的實踐,即使是已屬于重度石漠化的地區,只要裸露的石頭附近還有少量土壤就能治理。通過治理,遏制住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斷增強,物種逐漸豐富,山也就綠了。“李鄉旺肯定地回答。
20年來工作條件的艱難、存在的危險,以及生活的壓力,并沒有擋住李鄉旺治理石漠化的步伐。石漠化治理越深入越增加了他的執著和投入,對他而言,這已遠遠超出了作為一項工作的意義,而成為了一項不能舍棄的事業。退休后,他為此又堅持了10個年頭。
20年積累了1萬多個可靠的實驗數據
石漠化治理,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復制,一切從零開始。每到一個推廣實驗基地,李鄉旺都從基礎的工作做起,調查掌握第一手數據。20年間,他積累了1萬多個可靠的實驗數據。以紅河州的建水、開遠為基地,輻射蒙自、彌勒等地,走出了一條適宜云南半干熱地區石漠化的治理之路,讓云南80萬畝原本怪石嶙峋的石頭山披上了綠色新裝。
李鄉旺說,云南的石漠化與外省的情況有很大不同,即使紅河州境內的石漠化地區也是千差萬別的,正應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這句俗語。不同地區氣候土壤不同,就需要找到與之相適應的石漠化治理方法。
20年來,李鄉旺帶領團隊,完成了“滇東南半干熱石質山地生態林業建設技術研究”“云南半干旱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技術集中示范研究”等10多個課題。課題根據環境相似的理論及植物地理學原理,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特征,選擇了50多個樹種進行耐旱性、耐寒性生理指標測定及植物解剖學的研究,經過試驗種植最終篩選出白槍桿、濕地松、墨西哥柏等20多個樹草種作為紅河州北部石漠化山地治理的優良樹種草種。
在李鄉旺看來,20年的石漠化治理,自己最大的成果是“培養了一支隊伍,染綠了一片片山頭”。現在,經過一年半的調查研究,他又完成了國家層面認定的云南65個石漠化綜合治理縣的《石漠化綜合治理規程基礎性文本》的撰寫。完成了《云南省石漠化綜合治理分區研究》及《不同區域石漠化治理參考樹草種的研究》,為全省范圍進一步治理石漠化打下了基礎。現在,李鄉旺已是七旬老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西南林業大學能成立一個“石漠化治理研究中心”,讓石漠化治理能夠延續下去。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