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灤平縣參加了第十九屆中國(廊坊)農產品交易會,在交易會“京津冀名優果品擂臺賽”活動中,京津冀共有668個產品參賽,該縣“錦豐”梨和“早酥”梨分別獲得金獎、銀獎,這是繼去年參賽獲獎后,再次獲國家級獎項。
近年來,灤平縣堅持“發展經濟林、增綠又脫貧”的思路,以“百萬畝經濟林”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經濟林產業,為廣大農戶編織起綠色“錢袋子”,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經濟收入“雙贏”。
為提高林果的產量和質量,該縣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積極引進符合本地氣候特點的優良果樹品種,自2013年以來,已引進抗寒富士、南果梨、中秋王蘋果等優勢品種15萬余株,引進玉露香、豐水等優良接穗7000余穗,并通過高接換頭等措施對老、弱、舊樹進行嫁接改造,今年來,山杏嫁接大扁4000余畝,嫁接板栗2000余畝,嫁接李子、棗等1000余畝,加上去年全縣新栽植經濟林10.3萬畝,全縣經濟林面積已達21.25萬畝。同時,該縣整合林業、水務、農工委、農牧、農開等部門涉農項目資金支持經濟林產業,對連片土地流轉干果10畝以上、水果5畝以上的農戶,免費提供苗木,免費栽植,并積極聘請中國農大、中科院果樹專家開展林果管理接技術培訓,提高農戶對杏扁產業的管護能力。
以豐富的林業資源為依托,打造特色果林+林下種養的立體林業產業模式。為促進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該縣把培育壯大產業龍頭作為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突破口,引導林下種養殖、采集加工、森林旅游等企業負責人、能人、大戶等,牽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農業產業項目,積極推廣林花、林苗、林藥、林禽、林下層類作物、林菜等造林模式,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種養戶作為基地或示范點,進行重點培育;該縣把經濟林產業發展目標作為農業農村工作考核的重點內容,把任務落實到鄉鎮,落實到村組,落實到地塊。實行行政、技術雙包責任制和林下種植質量終身負責制,逐級簽訂管護協議書,細化農戶分片管護責任,成立縣、鄉、村三級專項督導檢查組,定期對林藥、林苗等林下種植進行檢查驗收。目前,林下經濟總面積5.5萬畝,規模的苗木基地179處、育苗總面積達9256畝,各類模式推廣面積4000余畝,從事林下經濟總戶數1.4萬戶,年產值1.2億元,果農人均純增收445元。
推薦閱讀:
福建南平:大力發展花木產業 推動綠色致富
安徽樅陽:每畝苗木補助400元 政策激勵發展苗木產業
云南宜良:青山變金山 活樹變活錢
安徽黃山:菊花飄香致富路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