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smart city)這一概念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的信息城市(information city),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與數字城市(digital city),在2000年后逐步演化為智慧城市。2009年IBM公司首次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使得智慧城市理念與實踐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傳播。目前,在歐洲和北美已有數百座城市宣布建設智慧城市,IBM公司參與的智慧城市項目多達2 500余個,微軟、思科、西門子、日立、松下等科技公司以及埃森哲、奧雅納等商業或工程咨詢公司也在積極涉足智慧城市建設,預計至2020年智慧城市相關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4 000億美元。
與智慧城市同時備受關注的是信息與通信技術(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領域的大數據(Big Data)概念。作為與傳統數據相區別的“大”數據,它的數據量已經從太字節(TB,240)級上升到拍字節(PB,250)級,甚至是澤字節(ZB,270)級。據統計,如今人們每兩天生產的數據量就與人類文明發展至2003年產生的總數據量相當,而迄今為止人類所積累的數據量的90%都來自過去兩年。
那么,大數據與智慧城市這兩個經常被相提并論的概念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關系?在具體的智慧城市規劃中,大數據又扮演著什么角色,具有怎樣的發展前景?本文將著重探討上述問題。
一、大數據與智慧城市:演進與關聯
1 智慧城市
出版于1972年的《后工業社會的來臨》(The Coming of Post Industrial Society)一書將1970年作為工業社會與后工業社會的分水嶺,劃分的依據即在于ICT的發展及對日常生活的廣泛滲透,同時ICT也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因此后工業社會通常也被稱為信息社會。受這一思想影響,20世紀80年代的城市研究提出了信息城市概念。到20世紀90年代初,長期從事城市模型研究的邁克爾˙巴蒂(Michael Batty)提出了智能城市概念,核心思想在于強調互聯網技術對提升信息交流和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地位。新千年后,對等互聯網絡技術(P2P:peer-to-peer)、移動智能終端和物聯網對城市生產、生活的影響日益深刻,在ICT技術支持下,城市功能更加復雜,城市運行日益高效,城市各個子系統的交叉復合也越來越深入。但是將ICT技術廣泛應用于城市發展并非僅僅為了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其最終目標應是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生活品質的提升以及城市社會經濟活動公平性的促進?;谶@些認識,智慧城市概念應運而生。
然而,智慧城市概念也受到了許多質疑,主要原因在于智慧城市內涵寬泛,不僅包括城市技術系統,也包括城市管理系統,還包括城市人文系統,同時其目標指向也涉及經濟、政治、人文等多個維度,為智慧城市的確切定義造成了極大困難。目前學術界對于智慧城市尚未給出廣為認可的統一定義,僅有一個包含六個子系統的智慧城市框架被較多使用,這六個子系統分別是:智慧經濟(smart economy)、智慧市民(smart people)、智慧管理(smart governance)、智慧移動(smart mobility)、智慧環境(smart environment)與智慧生活(smart living)。而產業界對智慧城市的認識可總結為利用新一代的軟、硬件和聯絡技術賦予ICT系統以實時的真實世界數據,與先進的科學分析技術相結合,協助人們進行更加理性的決策,從而提高生產生活水平。
2 大數據
如今,人們每天發送10萬條推特,谷歌每分鐘執行200萬次搜索,全世界每天產生2.5艾字節(EB,260)數據,截至2013年互聯網數據量已達到1 000艾字節……這些數字共同構成了所謂“大數據”。早在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就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提及了“大數據”;大約2009年,大數據概念開始在ICT領域興起。不同機構和學者為大數據提出過多種不同定義,其中較被廣泛認可的是描述大數據與傳統數據主要差別的“3V”特征--大容量、高速度與多樣性。大容量體現為其數據量往往達到艾字節或澤字節級別,很難以傳統數據處理方式在合理時間內完成分析;高速度體現為數據生成過程的流動速度,也就是大數據具有實時性;而多樣性則主要表現在大數據類型和來源的多樣。這些特點使得能夠有效管理大數據、普遍適用的數據組織與處理技術成為關鍵。
3 演進與關聯
可以看到,智慧城市概念的演進與ICT的日趨發展密不可分。概括而言,大數據與智慧城市分別代表了20世紀以來ICT進步的兩個方面--大數據概念的提出和發展主要來自于ICT領域的發展,而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和發展則是ICT影響下人類社會的思想觀念與建設實踐演進的反映,兩者之間具有緊密的關聯關系。智慧城市的發展必須依托于ICT技術的發展,而城市生產、生活的日趨復雜也為ICT領域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市民對基于ICT的各類服務需求激增,為ICT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市場支持;另一方面,用戶在享受服務的同時,也生成了巨量潛存巨大社會、商業、科學價值的信息,也就是大數據。智慧城市的規劃與建設,需要有充分的技術與條件處理城市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大數據,如城市交通系統產生的實時交通信息、城市經濟系統產生的商業活動信息等,特別是城市管理層(城市政府)對智慧城市進行智慧管理需要建立一整套大數據管理系統,不僅涉及數據的收集、存儲、分析方法,還涉及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類別數據的整合問題。這一系列城市功能脫離大數據技術都是無法實現的。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