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環境衛生問題一直困擾美麗鄉村的建設。自美麗中國行動近期以來,多地群眾反映稱,所在村落生活垃圾亂丟亂放的現象嚴重,群眾生活受到影響。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較大提高。農民居住條件改善了,可是農村衛生環境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變,街道上污水橫流,各種生活垃圾成堆,畜禽糞便隨處可見,與一座座漂亮的農家小院極不協調。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相關部門管理不夠到位,之前過于忽視農村的垃圾收集、處理工作,使得多數農村沒有衛生維護設施,沒有相應工作人員,村民的日常生活垃圾無處歸類回收,不得不找地方傾倒;另一方面也與村民亂丟亂放生活垃圾的不良衛生習慣有關。
客觀來講,為了改變“垃圾圍村”的狀況,各級職能部門首先要作出努力,派人對垃圾進行全面清理,完善農村垃圾回收處理設施,使村民不用再為去哪里處理垃圾而犯愁。當然,僅僅依靠這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長年以來形成的習慣,使得村民習慣于隨意傾倒,僅僅依靠清理不過是鋸箭療傷。管理工作缺陷未填補,村民不良習慣不改正,政府花費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換不來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為此,唯有“內外兼修”,才能使美麗鄉村建設建出成效,建出長效。
內要改習慣、明獎懲。想徹底改變農村環境臟亂差的面貌,首先要改變村民們亂丟亂放生活垃圾的不良衛生習慣,這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改變村民不良習慣,除了要加大對農村垃圾處理基礎設施的投入,形成一體化運行的垃圾處理體系,引導村民正確處理生活垃圾外,還要通過有效的宣傳教育手段、獎懲措施等,增強村民的節約和環保意識。
外要重規劃、規范化。破解農村垃圾處理難題,核心工作應該放在“分類減量”上。有關部門要結合當地村民的生活習慣和資源回收系統制定出科學、可操作性強的垃圾分類辦法。同時,還要根據人口、路網分布情況,劃定一定面積的處理區域,建立區域衛生填埋場或者焚燒發電廠,對“分類減量”后的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并且做到城鄉統籌,走城鄉一體化道路,真正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