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30個海綿城市試點中,近半數城市近期出現內澇。從數字來看,有點諷刺的意味。但從出現內澇的原因看,也并非難以接受:首先是因個別試點城市突遭強對流天氣,降水量大。其次是每座試點城市的情況不同,且對于如何建設海綿城市沒有經驗,城市管理者多是摸著石頭過河,導致海綿城市建設推進較慢,難以起到較為明顯的效果。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對于試點城市出現內澇一事不必過于緊張,要給城市管理者一個摸石頭的時間。
不過,從入夏以來持續的強降雨令全國多個省市遭遇內澇的現狀看,所能留的時間也不多了。統計顯示,僅7月中下旬以來,甘肅、陜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陸續迎來大范圍暴雨天氣,城市內澇已經普遍影響到城市正常運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經有79個城市出現內澇。一直下的雨在提醒人們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不可松懈的同時,也表明海綿城市建設已迫在眉睫。
建設海綿城市要快,因為形勢所迫;建設海綿城市更要穩,因為“河”中的石頭還很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超過20個省市發布了推進海綿城市的相關規劃,并啟動超過數千個項目,這表明海綿城市建設正成為一股熱潮。正所謂“水滿則溢,物極必反”。任何事物發展過快、過熱,都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對整個事物的發展造成影響,建設海綿城市亦是如此。在即將迎來建設熱潮時,同樣需要冷靜思考。
首要思考的是,前期如何做好準備。海綿城市建設是因城而異,每座城市都有自身的特點,存在獨特的問題,因此在建設之前,應該先對當地的環境、人文、地貌、氣候、歷史等進行深入考察,做到因地制宜,如此才能做到科學規劃、打好基礎。
其次思考的是,如何利用社會資本。海綿城市建設是項大工程,單純地依靠政府投資難以盡快完成規劃目標。結合當前民間投資下滑的現狀,城市管理者可通過政策引導,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專項建設基金支持范圍,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業務,多渠道支持海綿城市建設,使雨水變棄為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當然,在引導過程中,擴大投資者收益是必須要考慮進去的。畢竟是在商言商,沒有利潤也就難以達成合作。
再者思考的是,如何避免“破壞性建設”。建設海綿城市并不意味著大興土木搞工程,一味地開展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類的“破壞性建設”。恢復城市本身的自然生態本底,對天然存在的綠地、濕地、河湖等景觀的保護和修復,充分調動自然本體消化、吸收雨洪的作用也是關鍵。我國在長期城鎮化建設中出現了開發強度高,屋面、道路硬質鋪裝多等問題,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土壤的滲水功能。對于這些過度硬化就要“去工程化”,充分發揮自然與城市的“綠色協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