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江蘇省宿遷遠大海藻工業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因其環保信用極差,被宿遷市環保局評定為“黑色”企業,并向社會公開。
依照江蘇省《關于運用信用手段加強事中事后環境監管的指導意見》等相關規定,宿遷市環保局暫停了這5家企業下一年度申報各類環保專項資金的資格,并告知企業一旦發生環境違法行為,環保部門將按自由裁量同檔次上限處罰。
隨后,當地金融機構也宣布不給這5家企業提供貸款支持,電力部門根據江蘇省物價局、省環保廳聯合下發的有關環保信用評價等級試行差別電價的通知,對這5家企業的用電每千瓦時加價0.10元。
在江蘇張家港市,被評定為環保信用“黑色”的企業,不僅得不到貸款支持,環境責任保險費率也會提高,相關部門不予辦理行政許可,暫停受理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根據成都市環保局與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營業管理部簽訂的《成都市環保執法信息征集合作協議》,企業單位的行政處罰及企業環境信用等級信息將納入中國人民銀行組建的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并將反映在企業信用報告的內容上面,作為商業銀行向企業貸款的重要參考依據。
多年來,環保執法部門與排污企業如同“貓和老鼠”。排污企業早已有一套辦法對付環保監管。建設項目未批先建、排污單位超標排放、暗管偷排、篡改偽造監測數據、騙取環保專項資金等行為屢禁不止。環保部門對此傷透了腦筋。
“這背后是企業的環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整體不高。”江蘇省環境保護廳法規處調研員龔志軍對記者說。
江蘇的經驗正不斷地在全國復制、推廣。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2017年,原環境保護部建立健全了失信聯合懲戒機制,聯合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制定《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試行)》《關于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構建起由省級統籌推進,覆蓋省、市、縣三級的分級評價體系。
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是指環保部門根據企業環境行為信息,按照規定的指標、方法和程序,對企業遵守環保法律法規、履行環保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實際表現,進行環境信用評價,確定其信用等級,并向社會公開,供公眾監督和有關部門、金融等機構應用的環境管理手段。
根據評價辦法,企業環境信用等級分為環保誠信企業、環保良好企業、環保警示企業、環保不良企業4個等級,依次以“綠牌”“藍牌”“黃牌”“紅牌”標示。在上一年度,企業有未批先建、惡意偷排、構成環境犯罪等情形之一的,實行一票否決,直接評為環保不良企業(紅牌)。
《關于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企業環境信用制度基本形成,企業環境信用記錄全面建立,覆蓋國家、省、市、縣的企業環境信用信息系統基本建成,環保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有效運轉,企業環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普遍提高。
生態環境部介紹,通過企業環境信用基礎信息服務系統,持續向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推送環境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等企業環境信息,推動商業銀行將按日連續處罰、移送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信息納入信貸審批和貸后監管流程。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7個省級、80個市級、230多個縣級環保部門開展了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向社會發布了超過4.5萬家企業的環境信用評價結果。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生態環境部成立后,環保信用體系建設也延伸到環境數據監測領域。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印發的《關于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聯合懲戒和信息共享機制,及時將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資質認定和違法違規行為及處罰結果等監管信息在各自門戶網站向社會公開。
根據通知要求,對信用優良的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和人員提供更多服務便利;對嚴重失信的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和人員,將違規違法等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2015年至2017年9月,各級環境部門對362批環評機構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處理處罰,其中問題嚴重的14家環評機構被撤銷、吊銷了環評資質。
但據四川省環保廳廳長于會文介紹,目前,我國環境信用體系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不匹配、不協調、不適應的矛盾仍然突出。
調查結果顯示,從全國來看,目前近一半的省份還未正式開展環境信用評價。大多數已開展的省份評價范圍僅限于國控重點企業,部分省份僅有幾百家企業參評,即使是走在全國前列的省份,參評仍然沒有實現污染源企業全覆蓋。
于會文認為,環境信用體系建設應多方發力。從國家層面,應加快制定有關環境信用評價的管理條例,改變目前各地“百花齊放”的狀況。擴大參評范圍,將環評機構、社會化環境檢測機構和危險廢物處置利用機構等環境服務業企業納入進來。建設貫通省、市、縣三級環保部門的“企業環境信用動態管理系統,落實多部門聯合獎懲機制,充分運用信用評價結果。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