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走出振興新路戰略思想,落實省委、省政府“三個五”戰略部署,推進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是松原必須準確把握和回答好的重大時代課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生態振興、轉型崛起,堅定不移抓住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這個統領,聚精會神建設綠色產業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全力以赴打好穩增長保衛戰、調結構攻堅戰、促發展持久戰,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讓全市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依托農業大市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發揮優勢、補齊短板,做好“有中生新、無中生有”兩篇文章,加快建設以綠色農業為主導,生產生態生活融合發展、全國知名的綠色農業城,牽動影響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全局,努力走出一條松原振興發展的新路。

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松原上下要深入貫徹全省“三抓”大會精神,保持“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的勁頭,以更強的決心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大的力度發展綠色農業、更實的舉措建設綠色農業城,加快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打造松原發展新優勢。
突出建好綠色基地,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堅持基地規模化、品種特色化、生產標準化,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爭取綠色農業基地達到50個以上,使綠色有機無公害種植面積達到300萬畝,通過基地化滾動發展、以點帶面、輻射全域,建設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全國綠色有機農業建設示范市。引導推動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在鞏固玉米優勢產區、保障糧食安全基礎上,突出前郭水稻、扶余四粒紅花生、乾安黃小米、長嶺馬鈴薯、寧江有機蔬菜、查干湖有機魚等地產優勢品種,培育特色優勢種養帶和特色鄉村,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綠色大米、專用玉米、特色雜糧雜豆、有機棚菜、安全畜產品等產業基地。啟動建設國家級綠色食品檢驗中心,打造農產品質量追溯信息平臺,努力實現綠色農產品全過程可追溯、二維碼可查詢,讓松原農產品“一綠到底”。
突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強化科技引領支撐。著力培育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推廣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種等經營模式,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和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鼓勵人才回鄉返鄉創業,培育用好農村各類人才。落實“藏糧于技”戰略,謀劃建設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研發中心,打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服務平臺。設立引導資金,在每個縣(市、區)建設1至2個農業科技示范區,推廣農業新技術,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深入推廣機械化耕作,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
突出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以農產品加工專業化、精細化、高端化為主攻方向,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實現農業的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深入實施百億斤糧食轉化工程,落實玉米深加工補貼政策,支持嘉吉生化、吉隆玉米等玉米深加工企業擴能上產,加快盼盼食品產業園、魯花花生油等項目建設,推進魯信金禾240萬噸玉米深加工等項目落地,做大農產品加工業量級和規模,逐步打造農產品加工業千億級產業集群。抓好中糧、正邦、齊全、大北農、華西希望、科爾沁、乾羊、正大等生豬、肉牛、肉羊、蛋雞養殖加工項目,延長畜禽加工產業鏈,打造精品畜牧業生產加工基地。做強生物質產業,推進陽光凱迪生物質合成油戰略示范基地等項目建設,謀劃建設生物質產業開發區,逐步建成全國重要的生物質能源和材料產業集群城市。發展農業休閑旅游,深入挖掘農業生態功能、景觀功能,促進農業與休閑、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各具特色的觀光農業、休閑農場。抓好沿江水利風景區建設,啟動華西希望“花舞松原”生態新城等項目建設,努力把哈達山示范區打造成吉林西部生態農業的樣板區、生態旅游的先導區、生態城鎮的示范區。
突出打造綠色品牌,促進營銷品牌化網絡化。圍繞全省農業品牌推進年,集中打造一批具有松原特色的區域性公用品牌,以品牌促營銷,擴大高端市場份額,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主動對接“吉字頭”品牌,政府投入經費,扶持“松原大米”“松原小米”“扶余四粒紅花生”等品牌建設,讓綠色農產品像查干湖一樣知名。鼓勵綠色農業經營主體申請認證,今年新認證“三品一標”產品60個以上。謀劃建設市級綠色農業示范展示中心,組織籌辦綠色農業發展論壇、糧洽會和優質農業品牌展覽會等重大會議活動,擴大松原綠色農業知名度和影響力。研究建設農耕文化博物館、科普教育中心、綠色農業主題公園等,辦好農民文化節,打造農耕文化品牌。搶抓“互聯網+”戰略機遇,重點推進訂單農業,策劃推出“我在松原有畝田”眾籌活動,組建松原生態農產品互聯網服務公司,形成“點對點訂制”“農村電商”等營銷新路。搭建物流平臺,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補齊保鮮冷鏈物流短板。加快建設扶余三井子雜糧雜豆等在東北具有唯一性的最大的糧食、雜糧雜豆、畜禽等專業化市場,打造全國重要的農產品集散中心。
突出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優化產地生態環境。做足“地”的文章。制定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推進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抓好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推動鹽堿地開發利用,加快松原灌區建設,新增高標準農田35萬畝。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鼓勵生產和使用生態有機肥、農家肥,引進品種改良、精準施肥、生物防治等新技術,由政府出資對集中連片種植區實施生物農藥航化作業,確保實現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農藥使用量負增長。加快推進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和地膜機械化撿拾,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保障種植業、養殖業生產安全。做足“水”的文章。完善水利基礎設施,扎實推進松花江流域綜合治理、無名泄支水環境綜合整治、引松入扶二期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重點抓好河湖連通工程,溝通連接域內72個湖泡,形成引蓄灌排相結合的河湖連通體系。全面推行河長制,按照分河分級分段原則,加快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為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提供保障。做足“綠”的文章。繼續推進“三北”防護林、農田防護林、城鄉綠化進程,啟動沿江百里綠廊、天河島濕地公園建設,加快納仁汗公園建設、扶余公園改造,擴大城鄉綠量,提升空氣質量,構建綠色生態屏障。
突出政策激勵引導,扶持綠色農業發展。深入實施松原市《關于加快培育和建設綠色農業基地的若干政策意見》等10項政策措施,加快完善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為農業綠色轉型提供動力。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力度,對綠色農業示范基地建設主體給予貸款貼息、有機肥補貼、等級認證和品牌認證獎補等措施,充分調動發展綠色農業積極性。培育農業服務組織,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有效舉措,逐步構建綠色農業全過程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化與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充分發揮松原現代農業投資控股集團、秸稈收儲公司、棚膜經濟投資公司、養殖場建設投資公司作用,大力推進綠色農業領域PPP項目建設,拓展融資渠道,提升農業投資整體效益。推動完善農業保險體系,研究開發滿足涉農主體特別是新型經營主體需求的多層次、高保障的新險種,減少自然風險給農業生產、農民收入帶來的損失,保障綠色農業健康穩定發展。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