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
張智勝,44歲,新鄉人,在洛多年,10多年前從一名多肉植物玩家變身培植工匠。如今,他經營著一家多肉植物基地,引進培育了1000多個多肉植物品種,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歷程】
鐘情多肉植物建起種植大棚
“1995年,我第一次見到多肉植物就愛不釋手,之后不斷買新品種養著玩兒。”張智勝說,多肉植物多從非洲、南美洲進口,在當時還是稀罕物。
外形可愛、清新可人的多肉植物為什么不能像蘆薈、文竹一樣走進千家萬戶?多肉植物由于水土不服,養活并不容易。張智勝意識到,要想打破多肉植物價格高昂的堅冰,使市場良性循環,必須掌握種植技術。憑著對多肉植物的喜愛,張智勝決定踏上多肉植物的探索之旅。
2002年,原本干建筑裝修的他在邙山下清宮附近租下一片荒地,開荒、建大棚,到全國各地花市引種,開始了“農夫生涯”。
批量繁殖成功開始訂單種植
張智勝說,多肉植物的生長區域不同,有著不同的習性,有的冬天生長、夏天休眠,有的則相反。此外,國內的土壤、氣候與其原生地都有差異,最初常有多肉植物成批死掉。
他在網上查閱資料、四處求教,經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有了自己的一套“種植經”:玉露等品種需要陰養,不能曬太陽,要在大棚外面加一層遮陽網;林賽、卡羅拉等品種對土壤透氣性要求高,在配土時要多加一些顆粒物……他還掌握了嫁接、播種、根插、分株、葉插等繁殖方法,開始批量繁殖多肉植物。如今,張智勝已培育近千種多肉植物。
多年來,張智勝帶著自己的寶貝參加各種多肉植物展覽會,全國各地的客戶紛至沓來。目前,張智勝已經開始訂單種植。
“目前我們已掌握了多肉植物的育苗技術,可逐漸擺脫進口。”張智勝說,未來,他計劃再建一個基地,與鄭州等地的種植戶抱團發展,形成多肉植物商圈,提升市場競爭力。
【點評】
洛陽師范學院商學院院長劉玉來:面對高成本創業,創業者勇于創新求變,降低創業成本,是值得肯定的。多肉植物是綠植里的一個很小的分類,但是其商業開發的速度出人意料,這說明創業者的眼光敏銳。
【答疑】
張智勝說,目前基地產銷兩旺,在未來擴大種植面積、抱團發展后,如何保持穩定發展是他的顧慮所在。對此,劉玉來建議,擴大規模后,要在經營管理方面建立一套長效機制,抱團發展就面臨轉型,屆時,要將重心從產品技術轉為經營管理,才能走上產業化發展道路。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