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建筑師談中國城市病:千城一面現象嚴重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29  

        阿爾伯特·比克最近老在中國的街道上“犯迷糊”。

        這位加拿大建筑師覺得,中國很多城市似乎長了同一張臉:清一色裝著小窗戶的民房、齊刷刷鑲上大玻璃的高層建筑,在臃腫的街道里彼此擠壓著“生存空間”。當然,隨意走進一個商場,也都“呼呼地吹著空調風”。

        “耗能太嚴重了。”他皺著眉頭道,“每個城市的氣候、植被等自然環境都不相同,光線、景觀、氣候條件應該充分考慮到建筑里,絕不能‘千城一面’。”

        如果阿爾伯特·比克的步子邁得更大些,他或許還會發現,這些長著“整容臉”的城市,也前前后后被診出了“城市病”,癥狀有看不見星星的夜晚、“包圍”城區的垃圾山、“深陷車海”的上班路……就像一個患病的成年人,“渾身上下的器官都在發出警報”。

        類似的現象,都在近日舉辦的首屆綠色城市化論壇上一一羅列。亞洲設計論壇理事、馬來西亞建筑師楊經文指出:“人類居住的城市卻遭受著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危機,如果不加以重視,未來的環境將會更加惡劣。”

        在這屆論壇上,包括阿爾伯特·比克在內的建筑師為城市病把了脈:城市病的來源是高能耗,綠色設計是治病良方之一。

        千篇一律的“城市病”背后,是對自然環境和文化的長期忽視

        最近幾次來內地出差,香港建筑師廖維武頗感無奈。

        從下榻的酒店坐車去機場,幾乎次次碰上堵車洪流。有一次,抬表一看過去好幾十分鐘,“車才挪了幾米”。這位香港建筑師認為,在內地不少大城市,“開車出行已經成為最不穩定的交通方式”。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石曉東認同這一觀點。在他看來,擁堵的背后和建筑布局“息息相關”。

        石曉東舉了個例子,一個大城市最初在規劃某一區域時,蓋了不少住宅,缺乏其他類型的建筑物。結果在頭幾年,這一區域的“居民開車出行必堵”。尤其是早晚高峰,基本“水泄不通”。直到近年來,寫字樓、商場等在該區域逐步發展,建筑布局改變,擁堵情況才趨于好轉。

        參會的不少建筑師認為,不合理的建筑布局,就像已經病變的細胞,在城市“血液”不斷流動的過程中,影響越來越多的“器官”正常運轉。

        比如,過多的住宅帶來了大量垃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曾向媒體介紹,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三環外的垃圾堆五六百個,但最新的衛星影像顯示,六環外數以千計的垃圾堆甚至組成了“七環”。還養活了大量收垃圾的人。

        還有建筑師聲稱,十三朝古都西安也未能“幸免”。城區的垃圾場,一到夏季就滋生大量蚊蠅、臭氣熏天,周圍的居民快“打爆了環保部門的投訴電話”。垃圾場就像古城皮膚上一處越來越明顯的“傷口”,“冒血”的同時也不斷向古城發出警告。

        “中國最近這些年發展太快了,建筑設計被發展的速度遠遠甩在了后面。”在廖維武看來,為了搶速度,中國不少建筑“缺少必要的思考和規劃”。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