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大數據時代的智慧城市規劃:國際經驗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9-18  

        智慧城市(smartcity)這一概念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的信息城市(informationcity),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智能城市(intelligentcity)與數字城市(digitalcity),在2000年后逐步演化為智慧城市。2009年IBM公司首次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使得智慧城市理念與實踐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傳播。目前,在歐洲和北美已有數百座城市宣布建設智慧城市,IBM公司參與的智慧城市項目多達2500余個,微軟、思科、西門子、日立、松下等科技公司以及埃森哲、奧雅納等商業或工程咨詢公司也在積極涉足智慧城市建設,預計至2020年智慧城市相關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4000億美元。

        與智慧城市同時備受關注的是信息與通信技術(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領域的大數據(Big Data)概念。作為與傳統數據相區別的“大”數據,它的數據量已經從太字節(TB,240)級上升到拍字節(PB,250)級,甚至是澤字節(ZB,270)級。據統計,如今人們每兩天生產的數據量就與人類文明發展至2003年產生的總數據量相當,而迄今為止人類所積累的數據量的90%都來自過去兩年。

        那么,大數據與智慧城市這兩個經常被相提并論的概念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關系?在具體的智慧城市規劃中,大數據又扮演著什么角色,具有怎樣的發展前景?本文將著重探討上述問題。

        大數據與智慧城市:演進與關聯

        1智慧城市

        出版于1972年的《后工業社會的來臨》(The Coming of Post Industrial Society)一書將1970年作為工業社會與后工業社會的分水嶺,劃分的依據即在于ICT的發展及對日常生活的廣泛滲透,同時ICT也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因此后工業社會通常也被稱為信息社會。受這一思想影響,20世紀80年代的城市研究提出了信息城市概念。到20世紀90年代初,長期從事城市模型研究的邁克爾·巴蒂(Michael Batty)提出了智能城市概念,核心思想在于強調互聯網技術對提升信息交流和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地位。新千年后,對等互聯網絡技術(P2P:peer-to-peer)、移動智能終端和物聯網對城市生產、生活的影響日益深刻,在ICT技術支持下,城市功能更加復雜,城市運行日益高效,城市各個子系統的交叉復合也越來越深入。但是將ICT技術廣泛應用于城市發展并非僅僅為了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其最終目標應是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生活品質的提升以及城市社會經濟活動公平性的促進。基于這些認識,智慧城市概念應運而生。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