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復東:建筑設計是服務性工作 要有為別人服務的思想
個人簡介:
戴復東,院士,建筑學與建筑設計專家。1948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和鐘訓正、齊康、郭湖生、吳貽康等人同學,師從中國現代建筑學的主要奠基人劉敦楨、楊廷寶、童寯,水彩畫大師李劍晨等人,1952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工學院建筑系(現為東南大學建筑學院),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擔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并任世界屋頂綠化協會名譽主席、美國高層建筑與城市居住委員會北亞州地區副主席、中國建筑學會名譽理事、上海建筑學會名譽理事等職務。

主要事跡:
什么是當代建筑?建筑的“當代性”如何體現?當代建筑師又能為后世留下具有怎樣時代特征的建筑?
面對記者的采訪與提問,參加“UED2012建筑學術沙龍”的許多建筑師陷入思考中。
“立方•中國十年中/德巡回展之北京站”在位于宣武門的中華圣公會教堂迎來眾多執業建筑師。坐在這棟保存維護完好、仍具有使用功能的近代建筑里,當代的建筑師們進行著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當代性”命題之辯
“30多年來,我們每年建了那么多房子,但是為什么沒能形成當代的、主流的中國建筑(601668,股吧)風格。目前,盲目追求形式、過分講究裝飾、違背生態規律、缺失建筑文化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審視當代中國建筑,一位建筑師如此發問與反思。
不過,在這個充滿城市發展辯題和建筑潮流四溢的時代,似乎并沒有確定性的答案對中國建筑師給予指引。
齊欣建筑事務所總建筑師齊欣認為,所謂建筑的“當代性”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主觀的當代性,另一個是客觀的當代性。作為一名建筑師,他是一個實踐的主體,首先肯定逃不掉主觀性。
原地(北京)建筑設計有限公司首席建筑師李冀則表示,“當代性”是建筑師都很關注的話題,是一個好建筑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很多真正優秀的建筑,都必須具備所謂的“當代性”,但實際上最有魅力的部分反而是不當代的部分。
“所謂的建筑‘當代性’應該由后人評述。現在是一個思想割據的時代,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立場不一樣,對建筑‘當代性’的理解也不同。”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曹曉昕發表了上述觀點。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王戈的看法與眾不同。他建議年輕的建筑師要獨立思考,堅持自己的想法,建筑的“當代性”并不是現今思考的當務之急。
普利茲克獎評審委員會曾這樣評價王澍:“中國當今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引發一場關于建筑應當基于傳統還是只應面向未來的討論。正如所有偉大的建筑一樣,王澍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并演化成扎根于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25年前,王澍在《中國當代建筑學的危機》一文中表示,25年來中國當代建筑學談不上有什么進展,有的話,也是對西方建筑學模仿甚至抄襲的手段嫻熟了。他曾看到建筑系二年級學生的作業,已能嫻熟地模仿極為復雜的解構做法,但作者卻回答不了一些最基本的構造問題。
于是,每年春天,王澍都會帶學生去蘇州看園林。他認為,古人的造園,代表了我們今天熟知的建筑學之外的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建筑學,是特別本土、也是特別精神性的一種建筑活動。王澍說,畫中的房子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在中國本土建筑學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
作為實驗建筑師,王澍不僅對當前建筑亂象提出批評,更通過自己的作品提出解決的辦法。中國美院象山校區,是迄今為止王澍設計的體型最大的作品,也是能夠全面體現他的設計思想的作品。許多建筑利用了大量廢舊的磚瓦,墻面都不抹灰,地面、屋頂等都裸露著水泥,他想借此表達的正是一種“貧寒的美學”,這也是中國文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王澍說,好的建筑師應該有一個長期堅持的思想,并且通過不同的建筑機會來表達。在他惟一的商業設計作品“垂直院宅”(錢江時代)里,王澍為每4戶人家設計了一個公共活動區,類似于北方四合院,希望能借此打破城市鄰里間的冷漠。
牢記建筑的本質
為誰做建筑?這是每一位中國建筑師需要捫心自問的問題,這個問題一旦含糊不清,自然會導致建筑創作方向不明。
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宮殿、廟宇、城堡、宅院、高樓等多種建筑類型相繼出現,進而滿足了人類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需要。但是,時至今日的建筑創作與實踐仍不能忘記,建筑的本質是為人服務,建筑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滿足人對建筑功能的適當需要。
近些年來,我國部分城市出現了不少高大奇異、奇形怪狀的建筑,形式大于內容、形象大于功能。這些現象已經引起了我國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建筑界的重視。
“建筑設計最重要的是要體現責任,不管市場怎樣變化,不管能不能贏得項目,建筑師一定要負責任,對城市負責、對文化負責。”北京構易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杜孝民強調。
不過,當前中國許多建筑師往往難以做到獨立創作。他們的設計方案經常會被開發商、投資商和業主的意見所左右;一些建筑設計還會受到用地政策、行政干預等方面的影響。同時,部分項目還要考慮到設計單位的經營等。很多綜合因素使得建筑師的建筑思想和設計理念難以充分表達,社會公眾對建筑的參與度也非常有限。
在北京大學建筑與規劃景觀學院副院長、方體空間工作室主持建筑師王昀看來,當代中國目前的建筑設計更像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越來越注重視覺性。但他自己更偏愛中世紀建筑,因為中世紀建筑更加注重情感性。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戴復東的看法很有指向性,“建筑設計本身是一個服務性工作。建筑界的人要有為別人服務的思想。這里就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拿錢為別人服務;另一種是沒有其他條件和要求,真心誠意地為大家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這才是建筑界最應該重視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浮躁,才能不出錯。”
至于當代建筑如何能出現更多關注普通百姓的精品,西北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趙元超認為,建筑從古至今都始終存在著不變的基本價值。只要遵循建筑的基本價值,即使很普通的建筑師也能創造出很好的作品。
“文化是建筑的靈魂,建筑是城市的載體。”中國城市公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吳鶴林表示,中國建筑創作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上,建筑師們對過去做法的反思,為的是能夠腳踏實地回歸建筑的理性和本原,并在今后的創作中,堅持文明求同、文化求異,堅持走特色之路,創作出符合當代和地域要求的建筑精品。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