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理“大城市病”,既需要建設城市副中心這樣的大政方針,也需要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破解城市病要從基層做起,狠抓基礎、抓源頭,整合執法資源,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同時發揮數據資源的集成優勢,以精準的政策設計來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
北京正在打造城市副中心,今年底,北京市很多單位都要搬遷到副中心去,市民辦事也會接觸這些部門,會不會不方便?昨天,北京市規劃國土委主任魏成林作客北京兩會直播間,為市民詳細解讀相關問題。魏成林介紹,這次搬遷主要是單位機關,現在設在中心城區的辦事窗口,以及為市民服務比較密切的一些部門不會搬,對大家辦事應該是沒有什么影響。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模式的需要,是區域發展戰略和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建設城市副中心也是調整北京空間格局,治理北京“大城市病”的一個大招。
“大城市病”是指大城市里出現的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等問題。北京在治理“大城市病”過程中,當然不能再添新堵。針對市民關系的辦事是否方便的問題,北京市部分單位搬遷到副中心后,將通過加強互聯互通,方便市民辦事。據介紹,有關部門正在探索推行聯網化辦公,讓市民未來實現跨區辦事,比如不動產統一登記,哪個區登記窗口的人少就去哪辦理。各種互聯互通建設妥當,屆時部分單位搬遷到副中心后,廣大市民應該不會有太多“感覺”。
近年來,北京市下大氣力治理“大城市病”,以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過去一年,北京加大力度治理大氣污染,實現城六區和南部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實施新一輪緩堵專項行動計劃,實施了百余項疏堵工程,新開和優化調整40條公交線路,開工建設2條軌道交通新線等。
今年底,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逐步啟用,北京治理“大城市病”將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過去十幾年里,北京謀劃過多中心發展思路,但單中心“攤大餅”式發展模式未能被有效遏制。此次城市副中心的打造,是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體現出前所未有的徹底改變城市發展模式的決心。
備受關注的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方案目前還在評審之中。可以確定的是,這份出自全球高水平頂尖設計團隊的方案,將反映以最先進的理念和最高的標準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的要求。隨著今年底一些市屬單位搬遷副中心,逐漸長成的城市副中心,未來將與大興、亦莊、順義及河北廊坊市北三縣地區實現功能統籌和協同聯動。從長遠看,北京打造城市副中心將是對“大城市病”的釜底抽薪,這種副中心建設模式,將通過資源外遷、資源共享、城市間分工協作等途徑,實現對“大城市病”的有效治理。
北京治理“大城市病”,既需要建設城市副中心這樣的大政方針,也需要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目前有關部門正在探索推行聯網化辦公,這種互聯互通模式,符合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目標。無論是未來城市副中心在建設和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還是現有城市中存在的產業、生態、環境、交通、市政等各方面的問題,都需要通過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來解決。破解城市病要從基層做起,狠抓基礎、抓源頭,整合執法資源,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同時,北京市還要發揮數據資源的集成優勢,以精準的政策設計來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不是一抓就靈的仙丹,要想讓這副治理“大城市病”的良藥充分發揮效用,還必須全面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強內外兼修、綜合治理,北京市就能在解決自身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同時,為其他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模式積累可借鑒的經驗,探尋可仿效的路徑。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