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資料顯示,園藝市場目前面臨一冷一熱的情況,暨一邊是市政綠化工程萎縮,單位會議擺花、租綠色植物等業務大幅減少,另一邊是家庭園藝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隨著行業嚴冬的到來,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園林施工綠化企業紛紛謀求轉型,欲在家庭園藝市場占得一席之地。記者昨天在上海園林景觀展家庭園藝展區采訪發現,由于原先的觀念沒有及時轉變,產品創意缺乏等,使得傳統企業的轉型之路走得有些難。
傳統生意日漸萎縮
柯先生是一家園林施工企業的負責人,他表示,隨著近年來市政綠化工程日漸萎縮,企業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前幾年綠化工程多,企業利潤豐厚,但是近兩年明顯感覺生意越來越難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項目越來越少,激烈的競爭不僅導致利潤越來越薄,有些項目已經完成,但是甲方的資金也一拖再拖。目前公司的收入僅能維持正常開銷,再這樣下去,可能就要裁員了。”與施工企業一樣,八項規定整風肅紀,單位會議擺花、租綠色植物等業務大幅減少,也讓花商們的日子舉步維艱。參展花商張先生告訴記者,原先單位租綠色植物的業務很是紅火,每個月三四千元以上的單子都有十幾筆,千元以下的單子就更多了,毛利非常可觀。可是現在少了很多,而且都是價位很低的品種。“此外,會議插花的單子也基本消失。前兩年一盆鮮花,便宜點的一百多元,貴的高達幾百元,還有嘉賓佩戴的束花,一場會議下來,光布置會場的鮮花費用起碼幾萬元。”
“都知道要轉型,可怎么轉啊?這兩年我們也在尋找出路,但是成效并不明顯。”柯先生說。
創意產品供不應求
在展會現場,與其他攤位冷冷清清的場面形成對比的是,一家名為柯帝士實業的攤位前頗為熱鬧。可愛的卡通澆花桶、五顏六色的環保花盆,不時引來觀眾駐足問詢。
柯帝士負責人吳中華告訴記者,自己從事綠化行業已經十幾年了,以前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因為看中了國內家庭園藝市場的巨大潛力,去年出來創業成立了一家制造園藝器具的公司,當年的銷售額達到600萬元,今年估計能突破1000萬元。“傳統的綠化企業開拓家庭園藝市場,不僅要突破原來的觀念,而且必須要有創意。”吳中華說,以前綠化工程的關鍵在招投標,一旦完成就萬事大吉,但是家庭園藝更需要關注個性化需求,特別講究創意。
吳中華指著展板上擺設的各式卡通澆花桶說,傳統的澆花桶比較注重其實用功能,很少有人注意它本身的美觀。既然這樣,只要能用來澆水,是否一定要用澆花桶澆水,客戶也就并不在意,還談什么銷量。“把澆花桶賦予卡通的設計后就不一樣了,它既可以用來澆水,本身也是一件美化家庭的器具。今天有不少觀眾前來咨詢想要購買,可這是專為外銷設計的樣品,目前連國外的訂單還沒完成,國內銷售還得等等。”
家庭園藝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居住條件的改善和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居住環境成為直接影響人們生活的關鍵。崇尚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融合是身居高樓、工作壓力大的都市人內心渴望,園藝養生成為時尚。據悉,美國約8500萬家庭每年要花費400億美元用于私家庭院維護和購買園藝產品;像日本等人均國土面積較小、但人均GDP較高的國家,大規模的綠化也已基本完成,也在向家庭園藝方向發展。
而我國經過十幾年的城市綠化運動,不少大城市的綠化也趨于飽和,因此,未來家庭園藝市場蘊含著巨大潛力已經成為業內的共識。
但是,如何在這一朝陽產業中占得一席之位呢?業內人士表示,家庭園藝消費對物種和產品有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對傳統綠化園林企業來說是一大考驗,必須打破原先的觀念。與大型市政園林不同,家庭園藝設計需要融入更多的主人的個性,把藝術生活化,需要從科學性、文化性、實用性和藝術性等多方面來進行考量。而家庭園藝產品供應商,生產銷售的產品必須賦予更多的創意,兼顧實用性和美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