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城市帶來千載難逢的歷史發展機遇、發展動力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了諸多問題與挑戰。由于快速城市化發展破壞了城市固有的特色,在中國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千城一面”問題。今天,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我們要痛定思痛,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再干邊建設邊破壞的蠢事。因為,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產生于,也只能產生于其固有的特色,也就是區別于其他城市的差異性、獨特性,甚至是唯一性,而這種特色,這種差異性、獨特性,甚至唯一性,只能來自于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城市景觀(HUL)的內涵與實質
當前,文化遺產保護不僅要重視文化遺產點的保護,更要高度重視歷史城市景觀的保護。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臺了《關于歷史城市景觀(HistoricUrbanLandscape)的建議書》(以下簡稱“建議書”)。根據建議書的表述,歷史城市景觀是文化和自然價值及屬性在歷史上層層積淀而產生的城市區域,其超越了“歷史中心”或“整體”的概念,包括更廣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環境。簡單說,歷史城市景觀是指歷史城市所有互相作用的自然與文化、物質與非物質屬性要素的總和,涵蓋了自然系統、土地使用、地形地貌、生態結構、植被水體、視覺結構、社會功能、建筑構筑等多方面,使各要素在多層次上表達和記錄了不同文化形態的自然觀、利益訴求,是城市價值的承載體系。
在這個景觀體系中,遺址只是其中的一個要素,而不是全部。建議書的實質是要解決歷史城市有機更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也是西方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長期積累的經驗。它啟發我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局限于遺產本體,必須在歷史城市或歷史區域這樣的大背景下,實現保護與發展的“雙贏”。
保護歷史城市景觀的科學方法
如何讓保護和發展“魚”與“熊掌”可以兼得?研究和實踐證明,保護歷史城市景觀的科學手段是“城市有機更新”,要保老城、建新城,處理好“保老城”與“建新城”的關系。目前,中國城市化發展的主要矛盾不是建新城,而是保護好老城,其中最為迫切的是停止拆老城,將老城原汁原味進行保護。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杭州,先后實施了西湖、湘湖、西溪濕地、運河、市區河道、良渚大遺址、南宋皇城大遺址和中山路等綜合保護工程,相繼推進了市區老房子、歷史街區、農村歷史建筑、工業遺產、校園遺產保護等各項工作,對歷史城市景觀遺產“應保盡保”,將城市打造成“建筑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