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綠色城市建設需要活血化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9-12  

        第十一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近日在長沙舉行。怎樣讓城市綠色發展規劃有效可行?如何激發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熱情?綠色建筑能否迎來春天?論壇上,來自國際組織或機構的專家從這些方面,對中國綠色城市建設提出了建議。

        如果DNA發生問題,再好的技術手段仍會藥石無靈

        經過數十年的摸索發展,中國已從過去服務于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土地,轉化為以人為核心、以環境為約束的規劃思路,這也反映了城市發展核心理念的變化。

        能源基金會副總裁何東全表示,城市規劃主要分為3個層面,一是城市空間和形態,二是城市交通,三是先進的技術支持。而國內外經驗和數據統計表明,城市的空間形態尤為重要,就像人體細胞中的DNA,為自身發展奠定了基礎。

        當前,中國很多城市都積極投身于海綿城市建設中,有的效果顯著,但如果城市整體規劃歷經多次變化,城市本身傷痕累累,海綿城市的建設則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百湖之城”武漢是我國去年確定的16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但今年夏天的汛情仍然不容樂觀。原因是在武漢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后,近90個湖泊因造田、建城而消失。其中,僅沙湖面積由2001年的4.7平方公里縮減到2013年的3.08平方公里。因不斷填埋開發,分塊切割隔斷了原來江湖連通的自然蓄水、排水體系,減弱了城市對降水的蓄積消納能力。同時,被填湖地區地勢低洼加上排水不暢,加大了漬水發生的幾率。今年夏天,武漢市積水嚴重的部分小區,正是建設在填湖形成地段上的新樓房。武漢城市空間經過多次規劃,通過新技術的應用難以解決瓶頸問題,再逢汛期依然可能舊戲重演。

        因而,城市的布局和結構設計在整體規劃改造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如果其內在構成不合理且難以改良,再開發的后果將會使原本的問題變本加厲。

        基礎設施不到位,再好的推廣也難有效果

        如今為了有效緩解城市的碳排放壓力,各國有心發展新能源汽車。我國也不斷發布各種利好政策:購車補貼、購車免稅、購車免搖號直接上牌,充電電價優惠等,但是市場反應卻不盡如人意,消費者購買熱情不高。從目前推廣使用的新能源汽車看,城市公交車是“主力軍”,私人購買新能源轎車者不多。

        從國內市場看,還存在不少問題。首當其沖的一個問題就是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慢,配套跟不上。在國內很多省份,充電站和充電樁的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其次是國內消費者對使用新能源汽車的消費信心尚未形成,市場需求沒有拉動。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尤其是充電安全、車輛續航里程、使用維修等方面存在較多顧慮,導致購買欲望不強。

        對此,德國國際合作機構、可持續交通項目經理孫勝陽介紹了德國的經驗。在德國整個交通里,可再生能源比例達到40%,如何將可再生能源融合和整合到交通之中,是德國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年來,德國也在積極推動交通電動化發展,鼓勵電動汽車發展的方案提出,到2020年,要達到100萬輛電動汽車的規模,2030年,達到600萬輛的規模。

        研究表明,對于德國來說,短期而言,純電動還是解決減碳問題的有效途徑,對于中長期而言,氫燃料會慢慢補充到減碳的過程中,政府也將輔以優惠政策,例如,對于購買低于6萬歐元的新能源車輛,新購的補貼4000歐元,插電式的補貼3000歐元,無論是單位購車還是個人購車都一樣。同時,政府將投資3億歐元建設基礎設施,其中1億歐元用于建設快充設施,兩億歐元用于建設慢充充電樁。而且,聯邦政府還將用1億歐元來購買電動汽車。

        對我國而言,推廣新能源車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其中,加快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十分必要。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