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新型城鎮化與綠色轉型發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8-16  

        我國正處于快速城鎮化的進程。這個進程還要持續若干年,但也有可能由于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原因而發生偏差、遲滯甚至停滯。中國已經有眾多城市面臨日益增多、日益嚴重的資源環境生態問題,如水資源嚴重短缺、大氣環境嚴重污染、城市垃圾處理能力嚴重不足、城市綠地嚴重不足等。我國傳統的城鎮化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走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和空間優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為此,應努力從綠色發展觀念法制化、綠色發展道路差異化、綠色城市管理社會參與化、關鍵支撐科技供給保障化、重點影響領域加強化等方面,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為綠色轉型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傳統城鎮化模式的不可持續性

        城市化或城鎮化是社會發展中伴隨著工業化發展,主要表現為非農產業不斷向城鎮集聚、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地域向城鎮地域轉化、城鎮數量增加和規模不斷擴大、城鎮生產生活方式和城鎮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擴散的一個歷史過程。城鎮化對經濟社會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在城鎮化過程中它實現了三個結構轉變:第一,經濟上產業結構的轉變,低效益的第一產業逐步被較高效益的二、三產業取代,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第二,空間上聚落結構的轉變,零散、稀疏的農村村落結構被集聚、緊湊的現代城市結構取代,用地水平極大提高;第三,社會上人口結構的轉變,隨著大量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城鎮生產生活方式和城鎮文明逐步取代傳統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和農村文明。然而,世界近現代史表明,城鎮化的過程并非都是一個文明、優美、良好的過程,不當的城鎮化也會在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上產生一系列問題,其中在資源環境上的問題尤其突出,是城鎮化不可持續的根本原因。

        我國快速推進的城鎮化是建立在對土地、水資源、能源、原材料等資源的大量消耗基礎之上,由此導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成為城鎮化發展的硬性約束。

        資源粗放利用的傳統城鎮化模式不僅消耗了大量的寶貴自然資源,而且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污染了生態環境,加劇生態環境惡化;不僅直接導致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而且隨著污染物的增加及其轉移,廣大鄉村的生態環境也受到侵害,城鄉整體的生態、人居環境持續惡化,不容樂觀。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