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為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進一步塑造“城河相依、水綠交融”的特色景觀,我市秦淮區將在老城推進科舉博物館二期、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二期等重點工程,在南部新城大力推動故宮南遷文物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等文旅項目。
具有標志性文化內涵的公共建筑,不僅對旅游業意義重大,還能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市民的自豪感、幸福感。作為六朝古都,南京歷史遺存眾多、文化底蘊深厚,不過對照新時代城市發展的新目標,我們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上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與大眾需求不相適應。而化解矛盾的關鍵,還在于“規劃先行”,無論舊城改造或新城開發,都要進一步強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
很多人玩過“模擬城市”游戲,游戲初期,住宅區、工業區、商業區必不可少;但到了一定階段,城市發展就會遇到瓶頸,必須修建文化類特殊建筑,才能帶來人口加成,讓城市再上新臺階。其要點在于:提前布局、心中有數,否則會付出額外的“拆遷”成本;同時每座文化建筑都有其覆蓋范圍,盡量納入更多居民才能令效益最大化。能否做到“規劃先行”,是游戲高手與菜鳥的區別之一。
雖然只是粗淺的游戲規則,卻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城市規劃的核心理念。幾十年來,國內城市在建設發展上都走過彎路,像攤大餅一樣地無序擴張,帶來人口擁擠、環境惡化、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城市病。近年來,隨著發展理念的轉變,規劃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例如住宅區開發必須配建商業設施、交通網絡,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也要跟上。而相對而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排序并不靠前,一方面在總量上存在欠賬、短板,另一方面城區之間、老城新城之間的資源配置也不均衡。游戲中出現的種種尷尬局面,同樣在現實之中上演著。這些問題既是發展的瓶頸與障礙,也是下一階段城市建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南京市“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和均等化;市文廣新局日前也提出以杭州、深圳等先進城市為標桿,圍繞“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城鄉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等指標,全方位開展對標找差。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就是強化城市規劃的剛性和約束性,保證城市建設到哪里,公共文化設施就同步配套到哪里。堅持將文化設施用地與綠地、教育用地等一同作為建設許可的前置條件,做到總體布局科學合理,個體有特色、有效益、有影響力。如此才能解決城市發展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不同步、不配套的問題,滿足公眾日益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去年年底,我市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有專家指出,關于城市定位應該重點彰顯南京的文化地位,突出文化名城引領戰略。我們既要對歷史遺址、原有文化設施進行科學挖掘、修復開發,強化其功能外延;也要建設更多圖書館、科技館、劇院、文化中心。一個文化內涵豐富、充滿魅力與活力的城市,才能不斷創新、永續發展,真正屹立在世界名城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