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2011年,截止到2018年年底,內蒙古大興安嶺自然保護地的面積增加了近一倍。”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濕地)保護管理處處長呂連寬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介紹。
24日,2019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年會暨跨界自然保護地研究與管理合作研討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根河市舉辦,內蒙古大興安嶺這片不可復制的自然保護地又一次登上國際“舞臺”。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中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泰加林資源基地和生物基因庫,生態功能區總面積10.67萬平方千米,占整個大興安嶺的46%。“天保工程”實施后,2017年,其核心地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呂連寬告訴記者:“2015年到現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已建立起58個類型多樣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面積達224萬公頃,占內蒙古大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總面積的21%,其中,國家級、省部級自然保護地32個。”
數據統計顯示,1998年至2018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林地面積增加138.74萬公頃,森林面積凈增99.4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了9.25%。
中國國家林草局保護司副司長武明錄表示,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內蒙古大興安嶺作為中國北部邊疆的重要生態屏障,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內蒙古大興安嶺是中國最大的寒溫帶明亮針葉樹原始林基因庫,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因地處高緯高寒,氣候惡劣,土層瘠薄,單位面積生物量不足熱帶雨林的1/6,極端低溫達-52℃,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壞極難恢復,更不可復制。
“現在對我們來說最難的可能是人才儲備力量不夠,目前堅守在林子里的大都是頭發花白的老林業人。”呂連寬有些許擔憂。他說,“我們需要通過這樣的國際‘舞臺’向世界展示中國自然保護的成果,也需要通過這樣的機會加強與各個國家和單位的合作交流,共同保護這片屬于全球的凈土。”
俄羅斯科學院生態與進化研究所院士Viatcheslav Rozhnov感嘆于這樣一片原始森林的純凈,并拋出合作“橄欖枝”:“這片保護地是美麗且富饒的,作為毗鄰國家,希望能加強俄中雙方在生物多樣性與物種繁衍方面的人才、科研交流,在自然保護方面進行合作,達到雙贏。”
呂連寬表示,原計劃到2025年內蒙古大興安嶺保護率提升到20%,“但目前來看我們已經超額完成了。”
“接下來,爭取讓每一個保護地快速建立自己的‘保護條例’,同時,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將申報《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逐步提升內蒙古大興安嶺的國際影響力。”呂連寬如是說。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