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濕地面積達814.36萬公頃,占中國濕地總面積的15.19%,濕地保護成績顯著”。31日,青海省林業廳副廳長鄧爾平說。
濕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最集中的地方,發揮著調節氣候和維護生態平衡的巨大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青海作為中國濕地面積最大省份,濕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生態調節區。
鄧爾平介紹,目前青海省已建各類型自然保護區11處,省境內有3處重要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17處重要濕地列為國家重要濕地名錄,11處重要濕地批準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初步構建了以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濕地公園為主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
中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青海省濕地面積從556萬公頃增加到814.36萬公頃,增長近五成,濕地資源面積位居中國第一,“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生態保護工程以及中央財政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濕地保護獎勵試點、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穩步推進,有效拓展了林業發展空間”,鄧爾平說。
據了解,2014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印發的《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率先在將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等列為禁止開發區,面積達23.04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總面積的32.11%。
“去年國家林業局委托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對青海湖鳥島、扎陵湖、鄂陵湖3處國際重要濕地進行了價值評估”,鄧爾平說,“3處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系統總價值達247.96億元人民幣,濕地生態系統較為健康,青海省境內的國際重要濕地為切實履行國際公約發揮了重大作用”。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