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風景區范圍與性質
第三章 風景資源特色與評價
第四章 規劃目標和發展規模
第五章 總體布局規劃
第六章 保護培育規劃
第七章 風景游賞規劃
第八章 典型景觀規劃
第九章 游覽設施規劃
第十章 道路交通規劃
第十一章 基礎工程規劃
第十二章 土地利用協調規劃
第十三章 居民社會調控規劃
第十四章 經濟發展引導規劃
第十五章 環境影響評價與對策
第十六章 近期建設規劃與投資估算
第十七章 規劃實施建議
第十八章 區域保護與利益機制
第十九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編制目的
為正確處理好太極洞風景名勝區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適應風景區建設、管理和發展的需要,全面發揮風景區的功能和效益,根據《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及其它相關法規,特編制《太極洞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
第二條 適用范圍
本規劃適用于太極洞風景名勝區范圍內各類用地和地塊的保護、建設和管理工作。
第三條 規劃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198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十二號公布)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條例》(國務院1994年10月9日頒布)
6、《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國務院1985年6月7日頒布)
7、《安徽省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2002年)
8、《太極洞風景區規劃(2000-201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年批復)
9、《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規劃編制審批管理辦法》
10、《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實施辦法》(建設部1987年6月10日發布
11、《風景名勝區環境衛生管理標準》(建設部1992年11月16日發布
12、《風景名勝區安全管理標準》(建設部1995年3月29日發布
13、《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1999年11月10日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建設部聯合發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條 指導思想
1、保護第一,和諧共存。
2、洞區保護,外部發展。
3、時代特征,地方特色。
4、洞、城、水一體化協調發展。
第五條 規劃原則
1、維護良好生態與環境,正確處理風景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和開發的關系,把保護放在首位,使保護和開發協調一致。
2、堅持“環境、社會、經濟”三個效益的協調統一,以環境和社會效益為出發點,運用先進的理念,科學的規劃為原則。
3、堅持社會需求和市場的發展趨勢為導向的原則。
4、可操作性原則
5、體現地方特色原則
第六條 規劃期限
1.近期:2006年――2010年
2.遠期:2011年――2020年
第二章 風景區范圍與性質
第七條 范 圍
1.太極洞片區范圍
上一輪總體規劃確定的規劃范圍是以太極洞為中心,東至皖浙邊界的火燒山、人頭山、金鐘嶺、大洪山;南達小獅山、后座山、將軍山南麓;西沿四季卡、路青卡、橡皮烘;北臨分界嶺、青頭山、三洲山。符合這些原則,能夠對太極洞進行科學的保護和管理,2004年國務院批復的空間范圍也以此為準,本次規劃沿用這一范圍,共22平方公里。
緩沖區范圍在生態上是風景區與周邊地區之間的聯系;在土地利用方面,是周邊地區較強的利用強度與風景區內部較低的利用強度之間的過渡。緩沖區在生態保護上比普通地區有更多的要求,在土地利用的種類、形式、強度和視覺環境等方面受到比普通地區更嚴格的限制。
緩沖區范圍的確定與規劃范圍的確定原則一樣:景源特征及其生態環境的完整性;歷史文化與社會的連續性;地域單元的相對獨立性;保護、利用、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次規劃太極洞片區緩沖區包括風景區范圍內和風景區緊鄰的4個鄉鎮,包括安徽的新杭鎮,浙江的白峴鄉、槐坎鄉,江蘇的太華鎮,以上述鄉鎮的行政邊界為界,總面積200平方公里左右。
2、盧湖片區范圍
東至甘溪溝,南至陳塢村,西至笄罩山,北至七里店,包括盧湖、笄罩山、甘溪溝、靈山等地區,總面積60多平方公里。
外圍保護帶為風景區1~3KM范圍,總面積約150平方公里。
第八條 風景區性質
太極洞風景區的性質包含風景特征、主要功能、風景區級別等三方面內容。
特征:擁有全國獨特的溶洞型景觀、生態優良的山水環境,這是自然方面的特征;是弘揚養生文化的重要基地,這是人文方面的特征。
主要功能:是資源保護、科學研究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公眾開展適度的觀光和文化旅游、生態旅游等活動的場所,這也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擔負的基本的社會功能。
級別:太極洞風景區是溶洞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
因此,性質表述為:太極洞風景區是以石灰巖溶洞型地質景觀為主體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開展科普教育、科學考察、弘揚中華養生文化的重要地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