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8日發布了由中外科學家合作研究撰寫的第一份對西藏高原進行全面科學評估的報告。
報告從氣候、水體、生態系統、陸表環境、人類活動影響和災害風險六個方面所涉及的溫度、降水、冰川、積雪、湖泊等26項指標,綜合評估了西藏高原從過去2000年到未來100年的環境變化。總體結論是:西藏高原生態系統總體趨好。
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最高海拔超過8800米的西藏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核心。雅魯藏布江、怒江、恒河等眾多河流發源于這片12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是20多億人的水源。
西藏高原的生態環境有何變化?人類活動對環境有何影響?
為回答這些問題,西藏自治區和中國科學院共同組建了“西藏區域創新集群”,組織來自中國、美國、瑞典、加拿大等國的青藏高原專家,進行了三年調查研究。
“遙感監測顯示,近十多年來西藏高原森林面積和儲蓄量雙增長,草地植被凈初級生產力增加,濕地退化減緩并有局部逆轉。農田適種范圍向高緯度和高海拔擴展,生長期延長,兩季作物種植的潛在區域擴大,有利于提高農牧民收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徐柏青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憲洲說,在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加劇的條件下,青藏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仍然得到了較好保護。
西藏、青海兩省區和國家相關部委制定了青藏高原、西藏和青海“三江源”地區生態建設與保護規劃。中央和地方投巨資開展的大型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和生態補償政策的效果逐步顯現。
調研中,科學家發現西藏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正在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隨著羌塘、可可西里和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特別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高原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一批西藏特有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得到恢復。
比如,青藏高原野牦牛約有4萬頭,而2003年只有1.5萬頭。與本世紀初相比,藏羚羊由8萬頭增加到15萬頭。在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數量約占全球的80%,那里成為全球最大的黑頸鶴越冬地。
報告顯示,西藏高原氣候變化的突出特征是變暖和變濕。
過去五十年,西藏高原氣溫平均每10年升高0.32攝氏度,增幅約為全球同期平均升溫幅度的兩倍。隨著氣候變暖,水循環加強,冰川整體退后,尤其以喜馬拉雅山和藏東南地區冰川后退最為顯著。變暖和冰川消融又導致西藏高原凍土退化、土地沙漠化。
徐柏青說,冰川退化并非西藏高原獨有。“高原氣候變暖往往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海拔越高氣候變暖越快,冰川退化也就越快。這是全球高海拔地區共同面臨的挑戰。”
“阿爾卑斯、安第斯山、乞力馬扎羅山等地區冰川融化的程度遠遠超過西藏高原。”他說。
報告認為,人類活動對環境既有負面影響也有積極影響。
“交通、旅游、礦產開發和城鎮發展,的確對局部地區環境質量造成了影響。但處于青藏高原核心地區的西藏自治區的能源消費以清潔能源為主,污染明顯低于人類活動密集區,與北極相當,仍為全球最潔凈的地區之一。”徐柏青說。
西藏地處全球最大的巨型成礦帶之一阿爾卑斯-喜馬拉雅成礦帶上,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巨大。目前,全區累計發現礦種102種,有資源儲量數據的礦產41種。
為加強環境保護和資源有序開發,近年西藏自治區對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進行了嚴格控制。報告顯示,西藏登記采礦權面積749.62平方千米,不足該地區國土面積的0.1%。
報告建議,樹立環境保護與綠色經濟相融合的科學理念,建立以綠色經濟為核心的社會發展指數;加強政府在環境保護與建設中的統籌協調作用和支持力度;建立羌塘高原等生態文明示范區;加強科學傳播,弘揚環境文化;加強以評估和應對為基礎的能力建設。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