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后的老白渡碼頭保留了其作為煤炭碼頭時期粗糙的工業遺跡。
上海的濱水空間正在被重新發掘,舊有的碼頭、廠房等工業建筑的更新改造利用,已是近些年的時髦課題。當下較為成功的案例,如徐匯濱江的龍美術館、西岸藝術中心等由工業建筑改造來的藝術空間,散發出特別的魅力。
濱江工業建筑的更新不止于此。城市空間藝術季期間,在浦東老白渡,上海最早的主要煤炭碼頭之一正以展覽形式開放,向人們展示自身的內部構造,以及未來“重新裝載”的可能性。
另外,還有8個上海工業建筑的更新改造案例,如上海電子工業學校、雅昌(上海)藝術中心、五維創意園等,也被分別拍成微電影。短片中,現代舞者在被重新利用的工業空間中起舞,用身體對空間的介入,激發著人們對生產性空間成為新的藝術空間的想象。
濱江工業建筑是稀缺資源,如何改造才能讓其更有活力,讓人們更能親近這個空間以及其承載的歷史?這是“重新裝載”希望回答的問題。
讓人去體驗“生產空間”
位于老白渡濱江綠地的老白渡碼頭,曾是上海最早的主要煤炭卸載碼頭。直至上世紀90年代,這座碼頭還在工作。而后,這里經歷了世博的搬遷、改造,變為濱江公園,2011年4月建成一期工程。
在這里,“重新裝載”展正在原先煤炭裝卸的節點上進行。策展人之一馮路介紹,被船運來的煤炭,通過傳送帶,由這里巨大的漏斗又落到車上,被送到上海各地。放眼望去,還可以看到此前遺留的巨大的高架運煤廊道。
觀展者從入口處大的斜坡進入,又從四層慢慢下到一層,會逐漸發現,自己所走的觀展路線,也許正是當年煤在其中運輸的軌跡——人所身處的,其實是生產中的空間。
“這一空間是匹配生產的,和日常的空間不一樣,其中蘊含著一種特殊的力量。生產性的力量,會留在這個空間當中。在我看來,這種空間感與人體之間的關系,對上海而言,是非常寶貴,非常有價值的。”“重新裝載”的策展人之一、建筑師馮路表示。
馮路介紹,2000年代起,上海有諸多改造工業建筑的項目,大多做成創意園區,譬如8號橋之前是紡織廠,而紅坊原先是鋼鐵廠。這些工業建筑,更多被當作一種視覺上新鮮的裝飾物,而在其中工作著的人,卻對“生產空間”本身的特質缺少體驗。
而在“重新裝載”的展示中,“當人進入通道的時候,巨大的空間會讓人產生壓迫、緊張、震撼等感覺。生產性建筑,不但是視覺上的裝飾,還是身體的體驗。”馮路表示。
未來會更注重開放性
“重新裝載”展區出口的沿江綠地上,有不少跑步、散步的人,他們多從居民區較多的一端起跑,順著巨大的高架運煤廊道,“重新裝載”恰好是他們的終點。
從另一端跑過來、抵達“重新裝載”的爺叔們,心懷好奇,走進這棟生產的建筑。他們對那8段視頻中非日常的身體運動,只是好奇駐足觀看一陣,就走到一旁眺望江景。這些居民大抵參與了上海工業的大發展,曾經是生產者,是車間的主人。他們自身的經驗,與當下這一巨大、粗糙的空間,以及這里所傳達的影像本身,也形成了一種對照。
馮路介紹,“重新裝載”算是此地作為公共藝術空間的一種預演。那么,如何讓這里的市民更好地親近這個公共空間?作為建筑師,馮路認為,公共建筑要吸引更多市民進入其中,需要增加地面層的開放度。“這里讓我想到了倫敦泰特美術館,也是由老廠房改建,底層有一部分是開放的。而上海的公共建筑,多為封閉的房子,地面層的開放度往往不太夠,人總覺得房子是封閉的,不愿意走進去。”
“重新裝載”的另一位策展人是建筑師柳亦春,他正在著手這一項目的具體設計。柳亦春表示,未來的改造會更加注重建筑的公共性與開放性。首先,保留高架運煤廊道的改造,提供觀景視野,廊道也成為浦江東岸連續步行線路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煤倉改造的藝術展示空間無疑將是這條線上的一個亮點,“我們正在考慮,是否利用現有直上頂層的大樓梯步道,建立一個更為開放的步行空間,使這個保留工業遺跡的改造更為積極地融入周邊城市空間中。”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