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蘇州園林名錄》公布工作座談會”在亞太世遺中心耦園內舉行,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園林單位及專家等60多名相關人員參加了座談會。據悉,第一批列入《蘇州園林名錄》的園林是古城區內的歷代園林,像拙政園、寒山寺、繡園等33處園林都在名錄之列。(8月16日《新華日報》)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幾許。對于蘇州這座城市來說,人們早就因為葉圣陶的文章《蘇州園林》了如指掌,尤其是對于園林的感受頗深。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對于園林的保護力度也變得困難起來。而《蘇州園林名錄》這樣的“園林名錄”的公布,無疑就會遺產保護制定了“身份證”,從而能夠讓遺產保護真正“動”起來,成為一次“有章可循”的旅程。不僅如此,“園林名錄”的公布,同樣也是一次遺產保護的有效嘗試,對于遺產保護領域的事件來說都是一次有意義和價值的嘗試。只有在這樣的嘗試基礎上,我們才能夠贏得遺產保護的最美明天。
在遺產保護的進程中,如何進行“家底”盤點,往往是首要的工作和任務。縱觀中國城市和鄉村,無數的曾經被列入遺產名錄的遺產已經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有鑒于此,在進行遺產保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的第一步重要的工作不是別的,而正是這樣的一種讓“家庭”呈現的過程。在中國建筑歷史上,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經給我們做出了最好示范,在抗戰頻仍的時代,他們仍舊能夠堅持到各地去進行實地考察,在最終形成的《中國建筑史》中都進行詳細的記錄。今天,我們盡管沒有這樣的豪邁。但是,對于遺產“家底”的摸清卻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在遺產保護中,如果沒有這樣的“家底”摸清的話,遺產保護就會成為一種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無頭蒼蠅”。
另外,“園林名錄”的公布只是遺產保護“第一步”,永遠并非一勞永逸的過程。公布了“園林名錄”,也就是明確了哪些應該保護的內容。但是,接下來,如何保護呢?這又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內容。對于“如何保護”來說,每個領域的遺產都有著屬于自身的特殊價值,我們需要遵循的無疑就是“分類保護”的基本原則,既需要一種頂層設計的支撐來維系整個遺產保護的宏觀機制,又需要有著一種具體而微的措施來進行有效配套。只有如此,或許才能夠贏得最終的成功。對于遺產保護來說,才能夠真正在“有章可循”的基礎上實現“有的放矢”。
由此可見,“園林名錄”其實就是一面最好的遺產保護鏡子。在這面鏡子中,我們能夠看到遺產保護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能夠看到遺產保護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從而能夠鼓足勇氣,投入到遺產保護的大潮中。因為對于遺產來說,其具備著不可再生的特征,就足以讓我們明白其中的價值。一旦消失就不能夠復原,一旦消失,這段歷史就會空白。所以,遺產保護需要這樣的“摸家底”的過程,更需要我們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的跟進。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