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保護和生態修復,面積從390畝恢復到3000多畝
紅樹深處聽濤聲

人民日報記者鐘自煒云報供圖
炎炎夏日,漫步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漳江入海口,猶如置身于一座海上森林公園。潮起潮落中,天然紅樹林宛如一條綠色綢帶纏繞著海灘。這里,便是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是北回歸線以北種類最多、生長最好的紅樹林天然群落。
"只要濕地不被破壞,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巡護員吳秋城說,為了這片紅樹林,他每次巡護至少要徒步60多公里。
曾萎縮的紅樹林獲得了全方位保護
"海水中生長的特殊環境,養成了紅樹林根系發達的突出特征。"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方少云告訴記者,紅樹林盤根錯節的發達根系,能有效滯留陸地來沙、抵御風浪襲擊,在保護海岸生物物種多樣性、調節周邊氣候、維持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是全球水鳥遷徙重要的歇腳站和繁殖地。
漫步在總面積達35400畝的保護區內,郁郁蔥蔥的紅樹林恍如漂浮的水上綠洲。海風吹來,綠浪起伏,偶爾還有白鷺一躍而起。然而,就是這片紅樹林,一度面臨存亡危機。由于認識不到位,漳江口紅樹林曾遭到人為破壞,在長期毀林圍墾、造田種糧、建魚蝦池的影響下,面積最少時僅存390畝。
直到1997年,福建省級自然保護區在此成立,漳江口紅樹林迎來轉機。紅樹林保護區海岸線30公里,涉及5個單位、8個建制村,由云霄縣牽頭,保護區管理局會同相關單位及保護區所在的鎮、村組建成社區共管委員會,一個共護紅樹林的"綠色聯盟"由此誕生。
歷經近20年的保護和生態修復,保護區內紅樹林面積從僅存的390畝恢復到3000多畝。目前,保護區內有秋茄、木欖、桐花樹等天然珍稀樹種面積3000多畝,中華白海豚、蟒蛇等國家級保護動物在內的鳥、獸和兩棲爬行動物218種。2008年,這里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