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徐州劃定綠藍紫三條控制線 保護生態及文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15  

        按照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重點工作責任分解要求,市規劃局會同市園林局、水利局、文廣新局修編和劃定了徐州城市綠、藍、紫線保護規劃,我市自此有了詳細的城市綠地、水資源和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范圍。

        記者了解到,我國在城鄉規劃管理中設定了紅、綠、藍、紫、黑、橙、黃等7種控制線。這些看不見的“線”,是對城市綠地、水體等規劃保護區的控制線,達到劃定城市空間增長邊界,引導城市在適宜區域發展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總體目標。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對城市綠、藍、紫線劃定有明確要求。對照標準,我市從創建工作伊始就展開相關修編和劃定工作,不斷加強各項創建規劃的實施和管控工作,為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和保護劃定了“底線”,提醒人們在城市建設、生產活動中注意不去觸碰這些線,共同保護好徐州的綠地、水資源環境和歷史風貌。

        綠線——保護城市綠地

        綠線即《徐州市城市綠線規劃》,總體目標是貫徹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戰略,構筑融山、水、林、文、城于一體,綠地體系完善,生態功能穩定,環境優美和諧的生態園林宜居城市。市園林局有關人士介紹說,劃定綠線的主要任務,是科學制定各類城市綠地的發展指標,合理安排城市各類園林綠地建設和市域大環境綠化的空間布局,達到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優化城市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據介紹,我市綠線規劃范圍包括徐州主城區、銅山城區和賈汪城區,做到了城區全覆蓋。在規劃內容上,涵蓋的綠地包括公園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附屬綠地和其他綠地,也做到了綠地類型的全覆蓋。綠線規劃從綠地環境、綠地經濟、綠地文化三方面著手,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人與自然和諧為核心,以現代技術為手段,綜合協調城市及區域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將我市規劃為城市與環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城市。

        藍線——保護河湖水資源

        作為城市地面規劃,“藍線”并非對“天更藍”進行規劃,而是指城市規劃確定的河湖庫渠濕地等城市河流水系和水源工程的保護與控制的地域界線,以及因河道整治、河道綠化、河道生態景觀建設等需要而劃定的規劃保留區。為此,市規劃局會同市水利局共同制訂了《徐州市中心城區河道藍線專項規劃》即城市藍線規劃。

        我市藍線劃定對象為河道、湖泊水庫和濕地、骨干河道等3大類,涵蓋主要河流水系約61條,總長度約160公里,湖庫16宗、骨干河道約100處,水域總面積約為44.3平方公里。藍線劃定按排水分區進行,共劃分為四大排水分區,分別為不牢河排水區、房亭河排水區、故黃河排水區、奎河排水區。

        據了解,藍線的劃定能夠有效加強對徐州市城市河流水系、水庫、濕地、湖泊、溝渠等的規劃與控制、保護與管理,保障城市供水、防洪排澇和通航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功能,促進城市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紫線——保護歷史文化遺存

        城市紫線是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內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保護范圍界線。記者了解到,我市新一輪紫線保護規劃已編制劃定完成,在保持徐州名城風貌特色的基礎上,加強對名城的整體歷史文化環境、重點歷史地段和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同時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建設有傳統特色與時代氣息的歷史文化名城。

        統計顯示,徐州于1986年被公布為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全市各類文物古跡400余處。市規劃局相關人士介紹說,本次紫線規劃了四個保護層次,分別是市域層面、市區層面、主城區(包括徐州歷史城區)層面和名城保護范圍層面。其中名城保護范圍約1.40平方公里。以彭城廣場為中心,東至解放路、南到青年路、西到西安路、北到黃河南路的區域。

        紫線規劃對徐州的歷史風貌文化、歷史文化街區、古城、地下城遺址、文保單位等形成全面的保護層次,并建立全面的、多層次的保護內容框架,包括整體格局和風貌、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古村、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提出老城復興策略。同時,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劃定了保護范圍界線。對城市紫線范圍內的建設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