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狹窄的街道都應該利用起來,建設城市綠色基礎設施”,這是費城變身海綿城市的法寶。綠色改造計劃也貫穿在武漢打造海綿城市的思路中:在實現項目功能的同時,全面提升景觀效果。在美化環境的同時實現防澇、綠色、環保、節能等多項功能。
園每逢下雨,武漢園博園中的道路、廣場甚至停車場,都成為一塊巨大的吸水海綿,雨水能透過混凝土和磚的縫隙滲入地下,一部分自然回灌地下水,一部分經由地下埋設的透水盲管收集,用來澆灌園內花木。
園博園只是武漢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之一。曾有著“百湖之市”美稱的武漢,一度陷入“逢雨必澇”“城內看海”的窘境。從去年開始,武漢借助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機,借鑒美國費城、法國巴黎等的經驗,期望恢復昔日“江漢交流波渺渺”“檐前檻底大江流”的模樣。
老租界里的西式排水
“記得有一年夏天,武漢下暴雨,我在下班路上堵了3個多小時。”說起對武漢近幾年城市內澇的記憶,武漢市民小許歷歷在目。
沙湖被填、官橋湖污染、南湖翻塘、東湖水華……武漢曾經懷抱100多個湖泊,屬全國唯一,全球少見。隨著以地面硬化為特征的“水泥式攤大餅”城市化加快推動,武漢城區湖泊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27個銳減至目前的38個,平均每兩年消失3個湖泊。
跟武漢一樣,越來越多的城市也同樣面臨“逢雨必澇,下雨看海”的窘境。住建部對全國351座城市調研發現,62%的城市發生過內澇。“街上游泳”“路邊捉魚”“汽車變船”“地庫泡水”等新聞不時見諸報端,不僅妨礙居民正常生活,城市形象也大受影響。
專家認為,城市發生內澇,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統落后于城市建設,但從根源上說,是建設和建筑改變了地表徑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網的負擔。武漢市水務局排水處處長向久華解釋說,過去鋪設30厘米口徑的排水管,能管住一年一遇的降水,現在標準提高到十年一遇,新鋪設的排水管就要加粗。向久華說,城市建設導致路面硬化,降水無法滲入地下,都等著從管網排出,這也是導致“看海”的一個原因。
然而,在武漢沿江大道附近的老租界,下雨天卻是另外一番情景。老租界曾是武漢最早的雨污分流片區,也是漢口人口口相傳“不淹水”的代表。江漢村、鼎余里等都在租界內。隔商業街百多米遠,位于鄱陽街上的江漢村建于1936年,是武漢最早的里弄住宅之一,街道式布局,地勢比兩邊的街道高。
暴雨過后,明溝內沒有留下積水。86歲的張老先生一直居住在江漢村,他指著房子旁邊的明溝說,雨水從這兒排出去,從未淹出來過。鼎余里與江漢村隔街而望,在鼎余里可以看到,沿著房子的墻腳有一條寬約15厘米的明溝相隨,明溝一邊高一邊低,水就順勢而下。順著整個明溝,可以將鼎余里繞一圈,墻面上垂下各種粗細不一的水管,有的接到地下,有的落在明溝上。
據史料記載,1861年,英、俄、法、德、日等國在漢口建立租界后,先后建立起獨立的排水系統。1906年,英租界鋪設了長達9653米的專用排糞便鐵管,原有的明溝用于排雨水,這是武漢最早出現的雨污分流片區。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