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公開發布。這是一個“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的規劃,必將對我國未來的城鎮化進程產生重要影響。 所謂城鎮化,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實際上是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的人口再分布和社會組織制度體系轉型過程,是衡量社會現代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指。城鎮化進程不僅是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改變,而且關聯到整體的社會系統,深刻地改變了整個社會成員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大幅度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系統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資源環境影響。總結國內外城鎮化進程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必須認真地分析和對待城鎮化的資源環境影響,旗幟鮮明地走綠色城鎮化道路。
如何分析城鎮化的資源環境影響
首先,看待城鎮化的資源環境影響要注意把握其多圈層重疊的復合性特征。至少,我們可以區分出內部影響、區域影響和整體影響三個遞進的層次。現有的一些研究更多地關注內部影響,也就是城鎮化帶來的城鎮地區資源環境的影響。相關的治理政策也主要是謀求城鎮自身的資源環境改善,例如采用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城鎮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筑的比重、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標準的比例等監測指標,推動綠色能源、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等重點建設。毫無疑問,這些方面確實是工作重點,而且在政策上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同時也有利于控制城鎮化所造成的區域性、整體性資源環境影響。但是,我們還應該充分認識到:內部影響并不等于區域影響和整體影響,城鎮化在創造和擴大城鎮這一“社會—環境”復合體的同時,也通過其人口聚集、產業輻射、生產生活排放等機制對周邊的區域性資源環境造成影響,還通過其文化價值、制度建設和資源獲取等對整個社會系統與資源環境的關系造成重要影響。比如北京的迅速發展,會對環北京社會經濟圈造成影響,甚至也會對更遠的山東、海南、云南等省乃至全國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人的價值觀念產生影響。所以,僅考慮城鎮內部的資源環境影響是有局限的,僅著眼于解決城鎮內部的資源環境問題是有不足的。
其次,要注意從過程性的視角分析城鎮化的資源環境影響。城鎮化是一個過程。城鎮化的資源環境影響雖然最終表現為對土地、水等資源的消耗以及對環境的種種污染與破壞,但是這些影響背后是具有時序的復雜過程,各種影響不是同時涌現的,而是在城鎮發展各環節逐步累積的。至少,我們可以區分出城鎮規劃、城鎮建設、城鎮運行和城鎮輻射四個環節的資源環境影響。例如,在城鎮規劃過程中所確定的城鎮定位、土地占用和產業政策等,都是直接關乎該城鎮未來的資源環境影響的;在城鎮建設過程中,最主要的資源環境影響表現為土地利用、城鎮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對生態的改造、人工建筑材料的使用等;城鎮運行過程對于資源環境的影響主要是生產、生活過程所造成的能源資源消耗、污染廢物排放、交通問題等;城鎮輻射所造成的資源環境影響則主要表現為對周邊區域以及區域外的資源攫取以及“社會—環境”系統的改變等。認識到這種多環節性,有利于更加系統地評估城鎮化的資源環境影響,有利于采取更加系統的、有針對性的、過程性的治理政策,而不再只是關注局部的、最終的資源環境表現以及相應的末端治理和局部治理。
第三,應該認識到城鎮化對于資源環境的影響具有雙向性。一方面,城鎮化的加速、城鎮規模的擴張、城鎮人口的增長以及城鎮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資源利用的增加,需要消耗更多的土地、水、能源、礦產等自然資源,同時也必然導致向環境中排放的各種廢物增多,降低環境質量,擠壓環境容量,造成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另一方面,城鎮化過程也會帶來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有利于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增加單位資源的產出,從而實現在同樣的經濟規模下消耗更少的資源,并且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實現污染集中治理、改善環境質量提供了可能。城鎮這樣一種具有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的社會經濟系統,對于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也具有促進性的一面。因此,關注城鎮化的資源環境影響,實際上是努力擴大其正面影響,同時抑制其負面影響,而不僅僅是關注其中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