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江蘇教育界與產業界對話對接活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礦業大學舉行。省教育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和來自全國資源型城市、全國大型煤礦企業集團代表及南大、東大、中礦大、江蘇師大等高校負責人,圍繞“創新引領發展、產教深度融合、推進城市轉型、共建美麗中國”的話題,進行深入研討。
“鷺影飛舟何處飲,池杉岸柳初成蔭。潘安五月雨蛙鳴,璀璨榴花千里沁。”5月的潘安湖美不勝收,潘安湖生態修復是徐州轉型發展的一個樣本。
中國礦業大學校長葛世榮告訴記者, 早在2008年,中國礦業大學就與德國知名工業大學、企業聯合成立“中德能源與礦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被譽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范”。2013年,在中心平臺上又建立了江蘇省“老工業基地資源利用與生態修復”協同創新中心,組建徐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院。此后,學校協同徐州市國土資源局、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等一起,在潘安湖采煤塌陷區綜合整治中,開展多項科技攻關。
“塌陷區綜合整治涉及采礦工程、測量工程、生態修復、土地復墾、景觀生態學和土地科學與技術等多個學科和技術。一個區域的治理,精準測繪是基礎,科學規劃是關鍵。”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執行院長張紹良說,“礦大在這方面有獨特的技術優勢”。
“進入新時代,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生態與環境保護、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成為國家重大命題,后采礦時代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亟待攻克的難題。”中國礦業大學黨委書記劉波說,中國礦業大學與地方、企業合作完成了采煤塌陷地治理,打造了風景秀麗的潘安湖,更為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和全國采煤塌陷地的治理提供了“潘安湖方案”和“徐州樣本”。
本次大會上,為進一步促進創新成果轉化,對接實體經濟,南京大學、河海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10所江蘇高校資源環境類的協同創新中心將成立資源環境類協同創新中心聯合體。此外,還有7所高校與12家政企代表分別簽訂政產學研合作協議。
大會發布了《潘安湖宣言: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行動計劃》,與會國內資源型城市、企業界代表,省內高校、科研院所代表攜手應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命題。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