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綠化網4月28日消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政府和居民對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的關注也日益加強。園林行業也隨著新區建設、舊城改造、市政建設不斷發展,年產值已達萬億級規模,且市場高度分散。這個行業看似傳統,卻是個朝陽行業。近年來,隨著資本市場建設的逐步完善,許多生態園林類公司也紛紛登陸資本市場,目前園林類企業直接在A股IPO的有近20家,也有百余家園林公司在新三板掛牌。


近期這類公眾公司逐步披露2017年年報后,整個行業的態勢也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可以說園林行業發生了比較深刻的變革,進入了新常態。那么這個新常態的特征是什么?由哪些原因導致?作為行業從業人員,長期扎根在一線園林市場,我們愿意把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和思考與讀者進行分享。
一是行業集中度在上升,園林行業從上個世紀九十年初末開始快速發展。最早在缺乏行業標準及監管的魯莽時期,行業的毛利率可以超過50%,這么大的一個利潤自然會使行業滋生大量的利益鏈條,極度依賴關系,業內有句話叫“投標靠關系,中標靠運氣”,就是這個時期市場狀況的寫真。這樣的印象也隨著工程基建的大環境,讓人對園林行業產生了先入為主的觀念,近些年隨著行業的標準化、監管部門的規范化及透明化,整個園林行業的利潤率也回歸到了一個比較正常的水平,那么就清除了一些不重視技術、不規范運營的公司的生存土壤。在這個大環境下,小的園林公司逐步被被出清,優秀的、規范的、有特色的公司會慢慢跑出來。
二是服務屬性越來越強,園林行業的發展受益于國家的城市化建設戰略,實際上不同城市之間的城市化過程也是城市對人才的綜合吸引力比拼,人才往哪里去,城市的未來發展空間就越大。在同樣的產業環境下,自然是哪里的綠水青山更好,人才就去哪里創造金山銀山。這也從客觀上帶來了園林行業的消費升級。樹種的優化、布局的科學性、施工的細節、管養的精細化,成百上千的常用苗木,不同樹種的培育、栽種、管養,園林行業的服務屬性日益顯現,同時,甲方在供應鏈、項目監管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對園林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水平不到位、服務能力不足、不能適應新標準的企業的生存空間會非常有限。
三是業態逐漸鮮明,中國的資本市場是一把雙刃劍,永遠不缺賺快錢的人,許多園林公司的上市和掛牌自然也給這些熱錢帶來了投機套利的空間,但是這個行業的發展也很清晰,不專注主業的公司業績都停滯不前,甚至大幅下滑,并購式發展的公司內部亦出現了大量的管理問題。目前看來,好的公司都有著自己鮮明的業務方向。在整個園林大生態中,貪大求全未必是最好的模式,好的公司一定會探索出一條個性化的發展業態。
未來,園林行業未來發展會進入到比拼內功的階段,具體到公司層面,能在規范運作、技術創新、品牌建設等方面做深做透的公司,才會有更明確的發展空間。
第一是精細化的規范運營能力,傳統的包工頭時代已經過去,比拼運營效率的時代進一步到來,目前業界以及很多投資機構對園林的認識依然停留在傳統的認識階段,沒有意識到現代化工程管理的到來。在這個趨勢下,精細化的運營能力及規范的現代企業經營能夠產生更加明顯的效益,外部環境如建筑行業的營改增和金稅三期的上線也逐漸堵住了稅務上的一些漏洞。因此,通過企業內控、人才培養,以及財務、法務的規范,合法合規經營的公司能夠走得越來越遠,也才能夠享受到行業長期發展的紅利。
第二是技術創新的驅動力,隨著資質的取消,園林項目的招投標在技術和商務評分的占比重日益提升,對企業的技術要求也不斷提高。未來通過物聯網技術的引入,園林+互聯網、園林+大數據、園林+新材料的應用,用更加現代化的手段及智能化設備去優化產業供應鏈,加強項目管理,并推動智慧園林的大生態圈建設,從而在細分領域上發掘出新的機會。
第三是品牌的打造,當行業的服務屬性越來越強的時候,企業的品牌也會越來越重要。公司的發展受益于規范的市場化機制,企業家也必須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在新常態下,冷靜思考,依法納稅,誠信經營,全方位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堅定做好主營業務,打造出有沉淀、有底蘊、有文化特色的行業優秀品牌。
(本文作者為廣東城基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