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T3航站樓讓中國設計走向世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9-05  

      桂學文在工作中

      T3航站樓外景。圖片由桂學文提供

        ●對話人物:桂學文

        ●對話時間:9月2日

        ●人物介紹

        桂學文,1963年生,湖北武漢人。現任中南建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總建筑師,當選“當代中國百名建筑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其主持設計的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樓、武漢保利文化廣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等作品廣受贊譽,多次獲國家級、省部級及國際獎項,日前嶄新亮相的武漢天河機場T3航站樓,更是收獲多方贊譽。

        ●對話背景

        也許是總建筑師的頭銜過于專業,記者原以為會見到一個嚴肅刻板的桂學文。沒想到剛從工地趕回接受采訪的他,穿著T恤和運動鞋,笑容謙和。

        談起武漢天河機場T3航站樓,他坦言“等待良久”。

        9月1日,天河機場T3航站樓正式通航啟用后一天,很少在微信朋友圈發聲的桂學文,兩次貼出航站樓未啟用前的實景照片,感謝他帶領的設計團隊8年來的奮斗努力。“星河璀璨,鳳舞九天”,T3航站樓獨特的荊楚氣韻,不僅令天南海北的乘客驚艷,也彰顯著湖北、武漢設計界面向世界的自信。

        荊楚特色凸顯設計優勢

        記者:武漢市民對天河機場T3航站樓的正式啟用,可說是期待已久。作為設計者,您的心情可能更加迫切吧?

        桂學文:這是自然。這個項目做了8年,我一直盼望它的正式通航。大家對T3航站樓的正式亮相整體滿意,我覺得很欣慰。

        記者:T3航站樓大氣恢弘,很有荊楚特色,令人印象深刻。看得出來,設計團隊非常注重地域特色的呈現。

        桂學文:這是我們設計方案的重要特色之一。2009年,天河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全球公開招標,有九家國際知名設計機構競標。我們堅持獨立原創設計,認為只有立足中國文化、汲取傳統智慧、融合現代技術,才能使中國設計真正走向世界。

        天河機場是湖北的門戶機場,應該具備獨特的荊楚文化符號。T3航站樓的設計方案,以楚人崇拜的神鳥鳳凰為靈感源泉,從正面鳥瞰,它就像一只騰飛的鳳凰。設計中,我們通過屋頂的動態體塊,凸顯鳳凰飛翔的造型,若隱若現的天窗光線就像星河璀璨,環抱狀的機場構型整體看起來非常大氣。

        記者:T3航站樓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通透,候機大廳周邊都是玻璃幕墻,非常敞亮。

        桂學文:這也是我們的設計亮點之一。整座建筑周邊都是玻璃幕墻,我們希望它既具有高透性,又是節能的,其研發、生產的難度都很大。這些玻璃的材質都是特制的,在酷熱的夏季,它能和暖白色金屬外圍防護體系一起,最大限度減少進入室內的輻射熱能,有效降低能耗,減少運營成本。

        T3航站樓預留發展空間

        記者:T3航站樓是華中地區最大的航站樓綜合體。不少旅客抱怨國內一些航站樓太大,要走很久,T3航站樓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桂學文:T3航站樓是我設計過的規模最大的單體建筑,面積近50萬平方米,是T2的三倍。航站樓是乘客的流動空間,體量太大,確實容易帶來很多不便。

        我們在設計出發大廳時,盡量減少空間分割,做了一些相應的層次和變化,使整體空間開敞流暢,視覺明亮,塑造出花園式的感覺,力求減少旅客的焦慮感。流程設計也盡可能簡潔清晰,比如國內流程采用混流模式,大集中、小分散,把兩個大的航空聯盟放在兩側,既方便中轉旅客,也有效減少了旅客步行距離遠的問題。

        記者:T3航站樓能實現七種交通方式的無縫對接。作為全國交通換乘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機場,這種設計會不會有些超前?

        桂學文:與國外不同,國內的機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2013年,T2航站樓就已經滿載運轉了。T3航站樓按照2020年的吞吐量目標設計,它是目前的兩倍,所以我們不僅要考慮現在,也要考慮中、遠期需求,力爭打造現代航空港典范,突出高效運營的完善體系,方便旅客及各類交通方式快捷進出。

        另外,T3航站樓大到總體規劃、總體布局,小到局部空間、設施設備,都預留了彈性空間。比如把交通中心放在T3前面,不僅可最大化利用交通中心,也為將來空側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把握分寸和尺度很關鍵

        記者:如果不是采訪您,我還不知道省政府辦公樓、保利文化廣場,還有不久前重新開館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改擴建工程,都是您帶隊設計的。您平時會不會有“錦衣夜行”的感覺?

        桂學文:不會。對設計師而言,能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貢獻個人的智慧,這種感覺很奇妙。看到這些建筑融入社會生活,并發揮應有的作用,是我最自豪的事。有時我會獨自去工地檢查設計效果和質量,主要是挑毛病,看哪里還可以改進。但凡能修改完善的盡量修改完善,以求少留遺憾。

        記者:軍博是很多去北京的游客必游之地。重新開館后,它的主建筑外觀還是老樣子,但里面讓人眼前一亮,非常大氣。

        桂學文:軍博是北京長安街延長線的標志性建筑,改擴建工程既要有傳承又要有創新,要通過最小的干預,最大限度地保留長安街上的建筑核心部分,還要賦予它新的生命與內涵。這個分寸和尺度的把握很關鍵,技術難度相當大。

        記者:這么說,參觀者的熟悉感,其實都源自設計者的用心?

        桂學文:對。原建筑建設年代比較久遠,難免與現狀不符。為了實現“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的設計意圖,我和設計團隊經常去現場,一次次認真踏勘、測量,拍攝了數千張照片,針對細部一點點比對。

        建筑要與環境和諧相融

        記者:做了30多年建筑設計工作,您怎么看待國內外那些被吐槽造型奇葩的建筑?

        桂學文:在我個人看來,建筑不應過于簡單直接。建筑設計要從城市的角度出發,具體到每棟建筑,它在城市中承擔著什么角色,定位很重要。設計過程中,應特別關注建筑與環境的和諧,通過用心設計,將其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

        記者:至少要能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桂學文:對!每個建筑項目,不只是為經濟服務,也要注重環境和社會公共效應,以及面向未來的適應性,也就是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比如華電集團華中總部研發基地,其設計理念采取“江城之門”的意蘊,234米高的巨門屹立在長江之濱,它應該既是一幢標志性建筑,同時也是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間。為此,我們把面向長江的裙樓設計成鋪滿草坪的斜坡,建筑盡量后退,留出場地形成大型開放式空間,設計平臺花園供市民游園漫步、觀賞江景,相當于一個立體公園。華電集團和專家們高度認可這一方案。

        記者:武漢正在申報設計之都。設計讓城市更美好,但很多人在生活中似乎不能明確感受到設計。

        桂學文:一開始,人們或許不會明顯感覺到設計的價值,但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他們對設計的鑒賞能力實際上已經有所提高。同時,這也需要專業的宣傳與引導,鼓勵全民參與十分重要。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