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青海三江源:打造美麗中國“生態之窗”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7-25  

        江源七月,江河奔流,牛羊歡唱;七月江源,天空碧藍,水草豐美。
      人在畫中游,畫在心中留。此時,正值高原上最美的季節。行走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天藍地闊,成群的藏野驢時映于湖光粼粼之間。

        “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形成“一園三區”格局,為我國全新體制的國家公園探路。建設運行一年來,體制機制創新效果明顯。
      “這意味著三江源地區將再次打破原有生態保護模式,在無任何成熟經驗可供參照的情況下,探索建立更科學、有效的全新生態保護體制。”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李曉南說。

        破除藩籬,創新體制——重構區域生態“版圖”

        探索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關鍵在于“體制”二字,需瞄準“痛點”,打通“梗阻”,突破“藩籬”“動真格”,最終將國家頂層設計與中國特色、當地實際相結合,建立全新的生態保護體制機制。

        時間追溯到2016年4月13日,這天,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式啟動。試點整合了園區國土、環保、水利、農牧等部門編制、職能及執法力量,建立覆蓋省、州、縣、鄉的4級統籌式“大部制”生態保護機構。

        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體制試點正式啟動實施后,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園區就整合了所涉4縣國土、環保、農牧等部門編制、職能及執法力量,建立覆蓋省、州、縣、鄉的4級垂直統籌式生態保護機構,并在各村成立了牧民生態管護隊。

        這是一項開創性事業,這是我國首次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生態保護管理體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新路。

        “自從改革綜合執法以后,打破了執法監管的碎片化,克服政出多門、各自為政、分散管理的弊端,探索實現國家公園范圍內自然資源資產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不僅節約了資源還提高了效率。”瑪多縣扎陵湖自然保護區派出所所長王迎新說。

        黃河源園區管委會資源環境執法局局長曲洋才讓告訴記者,瑪多縣將原有的國土、環保、水利以及森林公安等部門一并納入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內,統一下設為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從而改變“九龍治水”,實現黃河源園區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兩個統一行使”的目標任務。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打破過去‘九龍治水’、多頭管理的生態保護局面,建立更科學、有效的全新生態保護體制。”李曉南說,過去一年,園區通過嘗試精簡、整合原有生態相關部門建立“大部制”管理機構,開始統一行使生態保護職能。

        一年來,該試點將園區劃分為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分園區,分別組建保護力量依照各分園區生態系統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保護。與此同時,各分園區又進一步細化為大小不等的網格,“一格一策”實施精準生態治理、利用,過去“一刀切”式的生態保護模式正逐步改變。

        巧借優勢,聯動共贏——打造綠色文明“樣本”

        三江源建國家公園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對于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青海而言,最大的資源優勢就是生態,努力實現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的轉變,就是量體裁衣,突出優勢。
      2016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完成的投資項目含封沙育草、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林木種苗基地建設、濕地保護、黑土灘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今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建設力爭投資10億元,主要包括黑土灘治理、生態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草原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沙漠化防治,以及人工增雨、生態監測、科研推廣、科技培訓等項目。

        體制試點實施一年間,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創新舉措不止于此。今年3月,玉樹藏族自治州成立三江源生態法庭,以民事、刑事、行政“三審合一”的審判模式,依法審理各類生態案件。

        一年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還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計劃逐步將我國航天相關技術應用于生態氣候監測、公園日常巡護等領域。同時積極與國外科研機構、世界著名國家公園對接,籌措組建高層次、跨區域的咨詢專家組,為今后建立友好公園關系打下基礎。

        “通過這些舉措,青海正努力將三江源打造為我國綠色文明的‘樣本’。”李曉南說,截至目前,公園各項生態體制改革工作已得到有效推進落實,將于今年年內完成主要試點改革任務,步入國家公園發展階段,力爭于2020年前后建成。

        從“用”到“治”再到“護”,青海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其實已走過10年的時間。10年間完成投資85.39億元,三江源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有所提升,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狀況明顯好轉。

        千湖之縣的瑪多過去萎縮干涸的湖泊開始恢復,湖泊數量從2004年的1800多個,恢復至5000多個,湖水面積持續擴大,漁業資源量逐年回升,鳥類數量大幅增加。三江源地區實施黑土灘治理,邊緣一度退化的草原奮力生長,日漸密集。野生動物、甚至明星級動物隨處可見,三江源核心區雜多縣城曾上演過真實版的“熊出沒”。

        一切靶向準確的生態環保措施,一切縱橫密布的生態環保工程,放眼望去,一個令人神往、仙境般的旖旎三江源美景正以嶄新面貌屹立在青藏高原之上。

        護家園,草木皆情——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52歲的牧民樂尕是雜多縣昂賽鄉熱青村的一普通牧民,戴上印有“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紅色袖章,轉身成為一名生態管護員,去年6月份,他每天的任務是徒步走入山林,守護家鄉的這一片生態環境,每個月還能按時領取1800元薪酬。“我家鄉的草原成了國家公園,我也從‘草原的人’變成‘國家的人’,這是件讓人自豪的事!”

        “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生態保護,其效果正逐步顯現。公園試點成立以來,越來越多的牧民加入了生態保護隊伍。”據了解,去年以來,我省結合精準脫貧,健全完善生態管護機制,在原有2554個林地、濕地單一生態管護崗位基礎上,制定了園區綜合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設置實施方案,按照精準脫貧的原則,先從園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入手,新設生態管護公益崗位7421名,目前共有9975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按月發放報酬,年終進行考核,實行動態管理。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是青海長遠發展的最大優勢、惟一抉擇。這是青海孕育希望的發展路徑,這是全省各族群眾換來和諧幸福的致富路徑。

        試點中,我省注重在生態保護的同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試點政策制定上將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相結合,與牧民群眾充分參與、增收致富、轉崗就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充分調動牧民群眾保護生態的積極性,積極參與國家公園建設;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穩定草原承包經營基本經濟制度,園區牧民草原承包經營權不變,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礎上,通過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嘗試將草場承包經營逐步轉向特許經營。

        同時,繼續科學有效地推動生態移民,鼓勵老人和小孩向城鎮集中,實現逐步減輕草場壓力的目標,達到轉崗、轉業、轉產的目的;鼓勵引導并扶持牧民從事公園生態體驗、環境教育服務以及生態保護工程勞務、生態監測等工作,使他們在參與生態保護、公園管理中獲得穩定長效收益;鼓勵支持牧民以投資入股、合作勞務等多種形式開展家庭賓館、牧家樂、民族文化演藝、交通保障、餐飲服務等經營項目,促進增收致富,發展第三產業。

        一邊要保護野生動物,一邊要維護群眾利益。為了探索出一條“雙贏”之路,雜多縣以年都村為試點,政府部門嘗試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各出資一半合作設立“人獸沖突保險基金”,為咬死牲畜的“肇事”野生動物“埋單”,補償牧民損失。到目前為止,已登記人獸沖突傷害事件17起,計劃今年6月份進行集中處置,并在處置后的一周內兌現損失補償。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