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推動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天津將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促進改革新機遇,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方向,以人的城鎮化為中心,以提高質量為關鍵,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努力探索具有時代特征、具有天津特色的新型城鎮化之路。
日前,由中共中央黨校、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聯合舉辦的2017中國新型城鎮化高峰論壇在濱海新區舉辦。相關領域專家、政府領導和新聞媒體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共解幸福方程式”的論壇主題,共同探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舉措和發展方向,分享新型城鎮化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現摘編論壇發言,以饗讀者。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 曹立:
城鎮化要從政策層面進行變革
目前,全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7.35%,正處于城鎮化加速期。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設定的發展目標,在2020城鎮化率要達到60%,到2030年城鎮化率要達到70%,也就是說有10億人要生活在城市,所以中國的城鎮化確實承載著中國現代化進程非常重要的內容。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當中,人、地、錢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一是面臨人的問題,人怎么進城?一方面是體制、制度的問題、戶籍制度的問題,一方面是人進城以后怎么在城市生活得更好的問題。二是地的問題,如何促進城鄉土地合理流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這是從制度層面解決的問題。三是錢從哪里來,這是需要拓展城鎮化資金渠道。
圍繞這些難題,未來的城鎮化建設當中,要從政策層面進行變革。
第一,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城市核心是人,關鍵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城市是居住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城市不管怎么建也是人要在城市生活,而不是要把它變成房地產,變成GDP的增長。另外,人怎么進得來?需要創新戶籍制度,幫助人口實現職業上從農業人口變成非農業人口,地域上從農村到城鎮的轉變,身份上從農民變成市民的過程。
第二,促進城鄉土地合理流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現在改革方向非常明顯,就是集體土地市場化改革的問題,讓集體建設用地能夠直接入市,自由流轉成為土地改革大方向。這方面有三個方面相關聯:一是改革和完善農村土地制度,促進農村土地的提質增效;二是土地征管機制,促進城鎮土地利用提質;三是建設“緊湊型城市”,提高城鎮用地集約度和人口密度。
第三,以投融資機制創新拓展城鎮化資金渠道。新型城鎮化PPP項目不光是融資的方式,它可能是一種運營的方式,而且這種方式更可持續。
第四,重視產城一體,促進產城人協調融合。服務業是城鎮化進程到了中后期以后主要的產業。所以從服務業自身的發展,服務業也是新型服務業,比如說依托于信息技術,依托于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服務業和一些新興產業會成為未來產城人融合、城鎮化進程當中重要的產業選擇方向。
第五,樹立“系統思維”,提高城市的綜合治理能力。城市的治理是中國治理能力現代化非常重要的方式,數字化的城市、智慧的城市、綠色的城市一定會成為未來城市管理的切入點。
第六,強化“文化自信”,建設中國特色的文化城市。城市建設是硬件的,文化是軟件,是靈魂,所以一座城市要有自己的文化積淀,要解決所謂的千面城市。
中建方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投資拓展三部經理 辛同升:
中國特色小鎮未來發展的趨勢
我國的小城市發展,從1949年到1978年整體發展比較緩慢。1978年到1995年,將這個階段命名為小城鎮漸進式發展。1991到1995年,建制鎮由6211個增到11985個。1998年開始到2008年是小城鎮快速發展階段,1997年金融危機之后,1998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城鎮化率由1998年33.35%上升到現在50%以上。2014年開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尤其是浙江省提出了特色小鎮,未來在浙江建100個特色小鎮。
我國小城鎮存在的問題,第一,攤大餅式蔓延發展,缺乏有效規劃,帶來無序擴張。第二,城鎮建設功能單一,形成體量巨大的睡城。第三,基礎設施與公共配套滯后。第四,大城市與小城市差別巨大。
從世界各國城鎮化的發展以及各歷史階段城市發展的軌跡,以及我國特色小鎮發展的歷史,對特色小鎮未來發展的趨勢做一些研判:
第一,交通便捷,能夠獨立發展的特色小鎮成為可能。尤其是在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已經有交通便捷的特色小鎮,GDP幾乎上百億。
第二,承接大城市溢出效應,作為城市群補充的特色小鎮成為可能。京津冀一體化,尤其是雄安新區的發展,將會帶動整個片區未來小鎮的發展。
第三,產業、居住、配套完善,功能綜合的特色小鎮成為可能。北京中關村產業園,其中企業包括甲骨文、微軟。但是中關村最大的問題是,每天白天大量人在這工作,晚上卻沒有人居住。
第四,生態環境良好、地域特點明顯,具有文化內涵的特色小鎮成為可能。北京北側的古北水鎮,市場反映非常好。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講師 高惺惟:
新型城鎮化面臨的投融資挑戰
第一,城鎮化所需的建設資金供求缺口加大。現在的城鎮化率57%,2020年常住人口應該達到60%,戶籍人口要達到45%,這么大的缺口,中國城鎮化必然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未來十年轉移人口的規模、需要的城市化建設資金必然十分龐大。
第二,傳統的“土地財政”模式難以為繼。2012年、2013年、2014年土地出讓收入占整個地方政府收入比重一直在50%以上,2015、2016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對房地產價格的預期必然不是像原來那么看漲,下一步房地產開發企業對于購置土地必然會更加謹慎,這直接影響到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的收入,對地方財政收入也是比較大的影響。
第三,財政收支缺口加大。國家2015年首次稅收收入增速低于了GDP的增速,2016年財政更是增長了4.5%,2016年財政支出的增長是7.4%,財政收入和支出的缺口在不斷加大,已經出現了剪刀差,尤其是個別的一些省市,財政收入出現了斷崖式下滑。所以,財政收支缺口必然會加大。而在城鎮化過程當中,需要這么大的資金規模,財政支出很大一部分都是剛性支出,目前面臨很大的壓力,這也是面臨的融資挑戰。
第四,金融環境趨緊。金融對于經濟的貢獻率是下降了,而且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空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在下滑。隨著金融風險不斷加大,必然在金融作用空間上受到極大的限制,金融發揮更大的作用,空間會受到一定的局限。
北京方程財達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漢:
城鎮綜合開發PPP項目實操的關鍵
城鎮綜合開發就是以土地開發利用為基礎,以投融資為關鍵,以運營績效為導向,對新城或者舊城技術集中連片統籌開發,是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經濟結構優化發展的重要方式。城鎮綜合開發包括五大內容,通常城鎮綜合開發項目包括規劃設計、土地整理投資、基礎設施及公用設施建設,以及運營服務和產業的發展服務。
為什么城鎮綜合開發要用PPP模式實施呢?在傳統的融投資模式限制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有很多的民生工程需要建設,而且如果政府的財政狀況不是特別好的話,PPP模式就是地方政府一個很好的選擇。從城鎮綜合開發項目公共產品的屬性、社會資本的平等合作和長期運營,都和PPP模式天然的契合。城鎮綜合開發模式由于周期長,也需要PPP模式建立起政府和資本長效合作機制,這樣可以實現多方利益共贏。避免社會資本只著眼于短期的利益。
城鎮綜合開發項目,在具體的實操過程當中,也有很多的難點,總結我們在PPP這種類型項目實操過程當中,有六大關鍵點需要注意:
第一,項目合作范圍和內容。首先對各個項目子項進行識別,有功能產品屬性才能夠納入合作范圍。另外商業地產,地產開發是重大的范圍,也就是一、二級聯動在PPP上是走不通的。PPP項目子類型比較多,要對不同子類型進行分類,設計績效和考核標準。
第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及資金來源。按照國家的規定,政府在每一年度,所有PPP項目支出的責任不能超過一般公共預算10%。可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運營、產業發展、規劃服務放入到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另外把基礎設施建設,土地融投資放在政府基金性預算,保證了政府支付成本和收益。
第三,回報機制。回報機制的設置是城鎮綜合開發項目的難點。要按照城鎮綜合開發項目不同的子類,可以設置不同的機制,比如說政府付費和使用者付費、可行性缺口補助。
第四,績效考核。PPP項目績效考核是一個最關鍵的點,PPP項目付費的依據就是績效考核的標準,特別是我們這類項目如何設置好績效考核的標準。首先要分類型分子項目進行績效考核標準的建立,其次要設績效考核的標準,再次設置好績效考核,最后是績效考核結果的運用。
第五,項目融資。融資方案其實是這種類型PPP項目最關鍵一點。在設融資方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項目實施過程當中結構化融資,使我們財務模型與融資結構相匹配,現在好多PPP項目,只考慮前端的融資方案,沒有考慮后端結構化融資方案。第二,針對融資期限比較長的問題,考慮引入險資,結構化融資,或者將項目分為前端性融資,相隔離進行融資。
第六,財稅處理。這不僅是城鎮綜合開發項目需要,也是所有PPP項目最容易忽略的一個環節。在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財稅處理方案,比如說項目公司剛成立的時候,適用于長期股權投資的處理。在建設階段,適用于會計準則15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