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北京:生態宜居推動通州城市轉型發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11-11  

        9月底,中心橫河景觀帶完成了城市家具的施工,添置了20張木質座椅、垃圾桶以及宣傳欄等設施,方便市民休閑放松。通州區推動城市建設由打基礎、拉框架向重細節、提品質轉變。

        近年來,通州區圍繞“人文、生態、宜居”,持續開展“城鄉品質提升年”活動,實現人居環境、功能品質、特色景觀和人文生態全面提升,留住城市的“根”和“魂”。

        5年來,通州投入7000多萬元,深入對接南通規劃,從功能劃分、交通道路、城市設計等多方面編制規劃近百項,挖掘通州城市“文化基因”。今年,通州區投入1300多萬元,實施公共交通、城區供熱等11項規劃修編項目。

        在規劃的指引下,通州實施綠滿、水韻、暢行等六大行動,做優城市功能,做美城市景觀,做強民生保障,實現城市由功能型向生態型、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9月28日,在海棠園施工現場,已栽種棕櫚、香樟等常綠樹種,正在進行園路、沙坑、戲水池的施工。海棠園景觀綠化面積1.7萬平方米,將種植垂絲、八棱、北美等十幾種海棠樹。項目負責人王磊介紹:“綠地附近有學校、幼兒園以及居民區,在規劃建設中,特意增加了兒童娛樂設施,讓生態與娛樂相結合。”

        通州以《城區綠地系統專項規劃》為指引,為市民打造“300米見綠,500米有游園”生活圈,5年多來,投入18億元,先后建成了南山湖、安康、金通、霞中等大型公園,新增公園綠地400多萬平方米。

        地綠了,水更要清。通州圍繞“水清、水活、水美”目標,深度打造“水韻通州”城市水景觀。

        9月23日,在南山湖水街西側連接溝,兩名河道管護工人在水面上“巡邏”,打撈水中的雜草、垃圾,保護植入水下的沉水植物;技術員用黑白透明度表盤測試水質的透明度。這條連接溝是南山湖水體與外河相連的“通道”。5月,通州對連接溝進行水生態治理,引入矮生耐寒苦草、刺苦草、輪葉黑藻等3個品種,還投放了少量的青蝦、環棱螺等水生動物,實現水體自我凈化,透明度超過1米。

        通州加大城區河道綜合整治力度,通過截污納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多種方式,改善城區水環境,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讓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靈。

        9月22日,轉河路改造完成十六總港橋梁板安裝。轉河路連接翠園路和朝陽路,全長近800米,道路將從原先的8米拓寬至12米,改善通州城區北部交通。今年,通州按照建、改、拓、延相結合的辦法,綜合施治,新建、改造城區道路13條,完善城區路網結構,打開城市發展框架。

        完善城市功能,更需要深入居民小區角角落落。9月23日,在通州城區北川門住宅小區,正在進行管道施工。今年,通州投入近千萬元,將11個小區列入改造計劃,實行雨污分流、二次供水、違建拆除、停車配套、綠化補植、桿線下地等一體化整治。

        區住建局局長丁亞軍坦言:“我們將廣泛征求市民意見建議,優化2017年城建重點工作方案,積極打造人水共生、景城交融的空間格局,加快形成一批彰顯個性特色的新景觀、新亮點。”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