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到公園逛一逛,既鍛煉了身體,又放松了心情,宿遷現在到處都是公園,對咱們老百姓來說是一種‘綠色’的福利,真正地提升了我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每天早上,家住宿城區興鴻一品小區的退休干部陳老先生都要到古黃河水景公園走一走,公園里綠樹成蔭、水景如畫,讓人心曠神怡。
如同陳老先生一樣,越來越多的園林提升了宿遷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一個地方的園林建設得如何,只有一個檢驗標準:老百姓滿意不滿意。而要建出讓老百姓滿意的園林,建設方心中要有“民生情結”。
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綠色共享的理念,圍繞彩色、林蔭、花園、海綿“四個城市”建設目標,全力推進民生園林建設,在城市綠道、街頭綠地提升改造,單位庭院開放式改造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著力提升園林綠化品質和公共服務功能,改善了城市環境,提高了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數。
“園林綠化工程不僅事關宜居城市建設,更能有力提升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按照“生態、精致、時尚”的城市建設定位,我市積極推進街頭綠地建設,打造綠廊花廊景觀,營造落葉落英景觀,不斷豐富綠地功能,著力推動空間開放,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評價園林綠化工作的根本標準,不斷提升群眾對綠化的“獲得感”,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我們著力構建人能進得去、有活動空間、有服務功能的公共公園綠地系統,在街頭游園提升改造過程中合理設置休息、鍛煉、娛樂的設施和場地,提升公共綠地的可進入性,讓群眾更可感、更便利,真正實現了讓群眾進得去、坐得下、留得住。”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
宿豫區錦泰綠地前后的變化凸顯了民生園林的理念。每天下午,市民蔡老先生都會到錦泰綠地散步,但此處綠地之前未設置座椅,讓同蔡老先生一樣的老年人深感不便,“以前我們就想著如果錦泰綠地能多安置幾個座椅就好了。如今整改后有座椅了,大家都很滿意。”
“我們把群眾愿望和需求放在首位,全面推進園林綠化建設,加快營造與人民群眾期盼相一致的城市綠化環境。”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
這兩年最讓市民津津樂道的要數古黃河沿岸的生態公園,近年來,市住建局依托古黃河水資源優勢,從古黃河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入手,整合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濱水景觀和功能設施配套,通過綠道和水陸一體的游覽線路串聯,將古黃河沿線濱水空間打造成集休閑健身、游憩娛樂、文化服務為一體的城市綠道系統。與此同時,我市還以人民大道為軸線,完善綠地功能,建設貫通的慢行綠道,結合群眾大廈游園等街頭游園建設,增加休閑健身廣場,增加林下座凳、景觀廊架等便民設施,增加綠地可達性和道路流暢性,讓市民置身綠地頤養身心。
一直以來,按照市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我市在街頭游園提升改造過程中,遵循“以樹木為主、花草點綴,以喬木為主、灌木為輔”的原則,對現有綠地內綠化植物進行梳理整合,營造簡約、大氣的疏林草地景觀;通過合理設置慢行綠道、健身娛樂場地,提升公共綠地的可進入性;搭配人性化座椅、垃圾箱等功能性設施,做到美觀與功能相統一,豐富綠地的綜合服務功能。據悉,今年我市重點編排街頭綠地提升改造工程40項,目前,中心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0%以上,形成了多層次、多功能、復合型的綠色生態網絡,市民出行300-500米就可以步入綠色空間,有了更多休閑游樂健身的好去處。
為構建城市綠色開放空間體系,不斷增強園林綠化惠民便民功能,我市按照“綠色、共享、便民、協調”的原則,積極推動單位庭院綠化空間對外開放,打破單位圍墻、圍欄壁壘,優化綠地空間布局,把單位庭院綠化孤島向社會和公眾開放,讓更多的綠地資源走進群眾生活。
目前,我市首批對市農委、水務局、煙草局等10家單位實施開放式改造,將單位庭院開放改造出來的綠地與城市綠地進行有機串聯,同時與周邊區域的規劃、建筑、景觀等進行有機融合,實現單位庭院內部綠化、道路、設施公共化,形成城市共享綠地空間。
綠色是城市生態的底色,也是群眾幸福感的基點之一。我市在園林建設過程中,不僅注重“外在”,還要注重“內涵”,要讓更多的群眾分享到“民生園林”帶來的“綠色福利”、“生態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