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重點治理地區生態狀況明顯好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明顯提升,構筑好全省生態安全屏障的基本骨架,重點治理區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規劃》明確了總體目標。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綠色發展成為未來一個時期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入主要目標,生態環保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愿景和全過程,環境保護支持和投入力度持續加大,為安徽省生態保護與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前,安徽省正處于城鎮化、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生態保護與建設仍然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矛盾,做好未來五年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任務艱巨。“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提高生態承載力,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省發改委農經處相關負責人說。
2014年2月8日,國家發改委等12部門印發《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3—2020年)》,明確了保護森林、草原、荒漠、濕地與河湖、農田、城市、海洋七大生態系統和防治水土流失、推進重點地區綜合治理、保護地下水資源等十二項建設任務。為貫徹落實全國規劃,按照省政府要求,由省發改委牽頭組織編制我省《規劃》。
“緊緊圍繞美好安徽建設,以增強生態競爭力為核心,統籌兼顧生態、生產和生活,著力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強化科技支撐、完善體制機制,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態強省,為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保障。”《規劃》提出了堅持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分類指導,重點突破;生態優先,持續發展;以人為本,注重民生;依靠科學,創新驅動;政府主導,市場調節等六項基本原則。
針對主要生態問題構建總體布局
目前我省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總體形勢是,工程治理區呈現生態改善的良好態勢,但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逆轉的潛在威脅依然存在;生態整體惡化態勢緩解,但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保護壓力依然較大。生態領域存在的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災害頻發、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各類氣象災害增多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我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推進我省生態保護與建設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區域之間、生態系統之間生態保護與建設進展不平衡;同我省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實際需求相比,投入還有較大差距;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科技支撐薄弱,科學性不強;生態脆弱區農民增收緩慢,貧困發生率高等。”有關專家指出。
在生態保護與建設區域布局上,《規劃》依據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結合我省自然地理特點,將全省生態保護與建設劃分為淮北平原生態區、江淮丘陵生態區、皖西山地生態區、沿江平原生態區、皖南山地生態區等五個區域。
針對淮北平原生態區人口總量大,人口密度高,土地承載負荷嚴重,水污染問題存在,水質狀況成為發展瓶頸等主要生態問題,《規劃》提出“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強化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大力整治淮河及其支流,建立沿淮調蓄洪生態功能區”等生態保護與建設方向。而對于皖西山地生態區暴雨較多、山洪暴發、水土流失問題嚴重,河道逐年淤積,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等主要生態問題,《規劃》則有針對性地提出“以森林、濕地和河湖生態修復、城市綠化建設、天然常綠闊葉林保護和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為重點,開展中幼林撫育和低質低效林改造,實施封山育林和生態防護林工程,提升森林資源質量”等生態保護與建設方向。
“在全省生態保護與建設區域布局的基礎上,根據生態功能和生態脆弱區域分布特點,《規劃》提出了重點構建皖西山區和皖南山區兩大生態安全屏障。”省發改委農經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