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催生新型規劃模式
國務院最近頒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中,提出要回到“人的城鎮化”上來。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負責人認為,傳統的規劃,往往見物不見人。而要想實現“人的城鎮化”,城市規劃的模式亟需轉型創新。
在“互聯網+”時代,公眾參與的空間、時間、形式、成本、入口、傳播和力度,都與之前有著顯著的不同:無論是分析師、規劃師們主動尋找公眾發出的數據和信息,還是公眾自身通過各種渠道主動參與,都比之前變得更有效、更直接、更便捷。
“大數據的一個核心是對應著人,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人的尺度的活動、移動和心情等,這是以往的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地理信息系統GIS、決策支持系統DSS……甚至是規劃支持系統PSS都不具備的。”城市規劃年會大數據自由論壇上,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崔功豪闡明了人、大數據與城市規劃三者之間的意義,也為當下城市規劃的創新點明了一個發展的方向。
模擬市民參與城市規劃
在北京國際設計周上,不少參觀者參與了“評價步行街規劃”項目。
據悉,該項目由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起并負責信息收集。收集到的信息被研究院工作人員轉變為數字地圖上的坐標,并通過實地調查來驗證游客所提供的信息。
結果顯示:評估結果與公眾評價“完全一致”的部分占到67.4%;“存在爭議”的部分為31%;僅有1.5%的點存在極端差異。
調查結果說明這次活動收集的數據已經是比較科學,體現了市民對于步行環境的真實評價,為北京步行道改造升級提供了依據,也為以后城市規劃提供了大數據應用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