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不僅給我們帶來優美的自然風光,還有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等作用,是天然的“儲碳庫”和“吸碳器”,被譽為“地球之腎”。正因如此,濕地保護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2013年,在陜西省啟動的關中地區林業治污減霾行動中,便把“加強濕地保護恢復”作為“清肺、強腎、治癌”的三劑藥方之一,提出了3年建設百萬畝森林和百萬畝濕地的“兩個百萬畝”工程,至2015年均超額完成目標任務,成效顯著。
陜西省水資源缺乏,濕地總面積比重偏小。據我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成果顯示,全省共有河流、沼澤、湖泊和人工4個濕地類12個濕地型,濕地總面積462萬畝,占全省總面積的1.5%。與第一次濕地資源調查相比,全省濕地總面積增加了23.4萬畝。
黃河是陜西省重要的河流濕地之一。5月20日,記者在陜西黃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大荔段看到,寬闊而安靜的水面間,長滿了綠油油的水草,幾只水鳥自由地在濕地上空翱翔,一對兒野鴨子在水中悠閑游動。放眼望去,景色宜人,風光無限。
為有效保護濕地資源,陜西省各地利用“世界濕地日”、“世界野生動植物保護日”等活動,宣傳保護濕地、愛護生態的重要意義,提高群眾認識。大荔縣成立專門機構,使濕地保護管理走向專業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縣上不斷完善濕地保護基礎設施,加強巡查,嚴格管護,去年成功查處一起亂捕亂獵野生動物的犯罪行為,制止一起非法占用濕地行為。
“我們通過生態補水、設置圍欄、退耕還濕、人工造林和自然恢復等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在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大荔洛河及渭河等區域,人工輔助恢復退化濕地10萬余畝,有效增強了濕地生態功能。”陜西黃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程鐵鎖說,渭南市近年積極申報濕地保護項目,中省批準立項的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8個,爭取項目資金1800萬元。目前,全市有8個國家濕地公園,新增保護面積15萬畝。
在沿黃河、渭河、漢江、嘉陵江、無定河周邊及保護區、濕地公園,陜西省新建濕地保護監測管理站5處,對水質、濕生植物及濕地鳥類實行定時、定點監測,形成了完整的濕地保護監測體系。同時,嚴格執法,限制濕地開發、利用,嚴厲打擊各種違法活動,近年全省成功制止開挖濕地、占用濕地、放牧等違法行為200余起,有效遏制了破壞濕地資源行為。
今年起,陜西省將在全省范圍實施林業治污減霾工程,無疑又為濕地的保護恢復注入一針“強腎劑”。按照規劃,今后5年全省力爭保護恢復濕地460萬畝,加上稻田等人工濕地,將新建和保護恢復濕地700萬畝。屆時,通過有效保護恢復濕地資源,全省濕地功能將得到較大提升,為改善三秦大地的空氣質量發揮特殊的生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