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眼下比以往嚴重;環境保護,現在比古代更迫切!
環保是中國古人很重視的問題,世上最早的“環保部”便誕生于中國。
1.不重視環保“不可以為天下王”
中國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人與環境的關系,甚至將保護環境提到政治高度。世界上最早的“環保治國”理念,便是戰國時期趙國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來的。
他在《荀子·王制》中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意思是在草木開花結果的時候,不能砍伐山林,踐踏和破壞草木的生長。荀子將之稱為“圣王之制也”。
荀子是趙國人,但成名卻在齊國。他一生中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一職。“稷下學宮”是齊國一所地位與今北京大學相當的官辦高等學府,祭酒則相當于今首席教授。這與齊國尊重知識分子、重視環保有直接關系。
比荀子大概早四百年的齊國上卿管仲,便是位環保專家。他在任時倡導環保治國,稱“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為天下王”。此話見于《管子·地數》,說得比荀子便直接:不搞好環保,便不可擔任國家領導人。
他根據秋夏秋冬四個季節的不同環保要求,提出了環保“四禁”概念。據《管子雜篇·七臣七主》所記,其中之“春禁”是:“無殺伐,無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斬大山,行大火,誅大臣,收谷賦。”
就是春天不要殺伐,不開挖大丘陵,不焚燒大沼澤,不砍大樹,不開鑿大山,不放大火,不殺大臣,不征收谷賦。這不只提出了環保問題,還考慮到了民生。當時齊國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與此不無關系。
2.舜設世界上最早“環保部”虞
那么,古代有專門的環保機構嗎?據清代黃本驥編纂的《歷代職官表》,中國古代早期的“環保部”叫“虞”。“虞”,既是機構名,又是官銜,其很大一部分職能與今天的環保部相同,但職責范圍更大,包括了山、林、川、澤的保護與治理。
在上古傳說中的“五帝時代”,人們對大自然更依賴。根據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上任后進行了行政機構改革,根據當時的需要,分設九官。這相當于現在的九個部委,設有正、副長官22人。
這些部門長官都是由各部落首領集體商討,公開推薦出來的,其中就有“虞”。虞的編制不小,第一任虞官名叫伯益。《尚書·堯典》也記載了舜任命伯益做“環保部長”的事。
國內有環保學者認為,舜所設的“虞”,是世界上最早的“環保部”,伯益是最早的“環保部長”。
伯益的確是環保專家,他是治水專家大禹的得力助手,他發明了水井,保證人類飲用水源免受污染;他還是動物保護權威,即《漢書·地理志》中所說的“伯益知禽獸”。
“虞”作為環保機構被保留了下來,在周代,編制更大,分工更細化,有山虞、川衡、林衡、澤虞等四個平行部門,統統歸“地官司徒”領導。其中,山虞的地位最高,美國學者埃克霍姆稱之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林局”。
秦漢時,“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國之后,又恢復了“虞官”。唐、宋、明、清諸時期,朝廷均設有虞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