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無論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對自己的故鄉都會有濃厚的感情、深切的記憶和思念。城市布局、城市地標、城市景觀、城市生活習俗都會給在當地生活的人們留下強烈的印記。曾經在鄉村生活過的人,對田園風光、鄉土氣息、鄉村習俗、鄉規民約也都會留下深刻的記憶。如果離別久了,就會生出一種鄉愁。鄉愁,是記憶中的山、回味中的水,是堂前屋后的腳印,是包裹著泥土味的思念、憂思和愁念。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一個城市的魅力在于其特色,它既是城市景觀中極具活力的視角要素,又是構成城市形象的精神和靈魂。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經過幾百年、上千年的積淀,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品格,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城市記憶。城市本身就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舞臺。
城市在形成、擴張和延續過程中,會留下一些被人們有意或無意間留存的歷史遺跡,留下所代表時代的文化印痕和人們可以直接讀取它們的“歷史年輪”。一座城市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就像一部部史書、一卷卷檔案、一幅幅圖畫,記錄著一個城市的滄桑歲月、變化歷程。每個時代都在城市中留下了各自的印記,包括古代遺址、活動遺跡、傳統建筑、歷史街區,還有民間藝術和市井生活,它們都是構成一個城市記憶的重要內容。愛默生曾說: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城市和人一樣也有記憶,有完整的生命演化歷程,一代代人創造了它之后紛紛離去,而把記憶留在了城市中。城市的生命力和性格特征就存在于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條街道、每一座建筑、每一片空間之中。
鄉愁是具體的、可感的。鄉愁不只是一種惆悵和憂傷,它也給人以信心,給人以鼓舞。鄉愁體現了一種鄉土情懷,不僅包含了對老宅、舊街、古井、古樹等等的惦念,還包括了祖輩、親人、故舊、伙伴等等之間的親情關系。鄉愁既有物質載體,又有人文因素,從中能夠喚起文化認同。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鄉愁不僅僅是對鄉村的留戀和思念,還是對故鄉、故園甚至故國之戀。城市和鄉村、傳統和現代、實物和精神、本土和他鄉,這些都在城市記憶和鄉愁中相互纏繞,顯現了傳統與現代的關聯。人們離不開傳統,但要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進行創造性的轉化。
在緊鑼密鼓的城鎮化進程中,城市空間、鄉村格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邊界不斷拓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一些城市對自身定位不清,缺乏對城市歷史的全面認識,缺乏對本土文化的應有感情,反而淡化地域文化特色,簡單地將高樓大廈視為現代化的標志,一味地追求“國際化”,到國外去搬“新、奇、怪、亂”的方案加以仿制,以西方建筑風格取代原有的地方風味,使地域文化特色面臨災難性破壞,不僅割斷了地域文化的連續性,而且不自覺地在割斷歷史,讓城市記憶淡化甚至消失,從而使城市變得“千城一面”,沒有個性,成為“失去記憶的城市”。
在鄉村,很多舊宅被拆,村民搬進了成片集中興建的小區,改變了原先的村落布局。如果過多地拆除老舊建筑,傳統村落將不復存在。而一旦破壞,就再也回復不了原貌。近年來,我們遭遇了多少“破壞性建設”,把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都丟掉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們絕不可掉以輕心,對此應確立強烈的保護意識,并使之成為自覺行動。
城市記憶是在城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包括地理環境、文化景觀、歷史街區、文物古跡、民居樣式、特產小吃、社會習俗等,眾多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記憶的有力物證和精神紐帶,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在一些城市的“舊城改造”“危舊房改造”過程中,往往實施過度的商業化運作,大拆大建,許多積淀了深厚人文信息的歷史街區不復存在,一些名人故居或傳統民居被無情摧毀,造成城市文化空間被破壞、歷史文脈被割裂,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破碎甚至消失。
更嚴重的是鄉村在“失守”。城市在擴張過程中,往往占據了大量農田,毀掉濕地,填平池塘。許多村莊消失,農民被動地“進城”“上樓”,再也沒有了小橋流水、蟬鳴鳥啼的田園風光,再也沒有了“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的意境。鄉村的失落、變形,已極大地改變了城鄉的生態,這無疑是可惜的,應該引起各方面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