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成都新繁古鎮藏唐代園林 傾訴名相李德裕家國情懷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9  

        文人雅士們,骨子里或多或少是憂國憂民的。當文人的理想、情懷和抱負得到施展時,春風意氣,千古流傳。反之則解甲歸田,尋一處靜謐之處,亭臺樓榭,將家國情懷融入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在“理想國”里琴棋書畫,倒也別有一番情趣。現在看來,后者的生活選擇,倒是對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的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成都新都區新繁古鎮的西北,就隱藏著這樣一座靜謐的唐代古典園林,也記錄了一代名相李德裕的起伏人生。

        雅士好“靜”

        小小園林藏家國情懷

        和眾多坐落于江南一代的園林相比,東湖顯得尤為“靜”。即使在周末,也很難見到旅行團和大批的游客。上周末,經過一段顛簸車程后,記者在一條長長的透露著古典風雅味道的巷子門口移步向前,大約走了五十米開外的樣子,猛然間抬頭,恍然已到園門入口處。門口處把守大門的兩個石獅子一左一右,坐落于門口的橋墩之上。

        移步往里,靜得讓人甚至有點窒息。進門后,護城河引水形成的湖正面相對,湖內的荷葉漫無邊際地瘋長著,中間的荷葉上星星點點地盛開著幾朵荷花。順著導游的指引望去,不遠處玲瓏剔透的假山上,花草繁雜、苔蘚斑駁,咫尺山林,卻又不能直行到達,移步換景的玄妙之處彰顯無遺。

        在很多古建筑學者看來,東湖的靜,更多的是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尤其和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中強調的“天人合一,師法自然”哲學密切相連。唐時,部分文人崇尚玄學,貴無主靜,虛靜恬淡,清靜無為,從而寄情山水,尋求一處靜謐之地,遠離政治紛爭,將內心深處的家國情懷深藏,轉而投向大自然的懷抱,也算是一種解脫。對于有著二度登相位的李德裕而言,其中被貶之年月的內心斗爭與苦楚,或許只能在靜謐之夜訴說與這園林聽。

        實則,除了李德裕外,深藏情懷于東湖的雅士、士大夫們并不在少數。北宋天圣五年王安石之父王益出任新繁知縣、新都學者梅摯、新文化運動活躍人士吳虞,都曾在此尋求過靜謐,借詩詞歌賦抒發內心無法施展的政治抱負。而如今東湖內的“三賢堂”,還供奉著李德裕、王益、梅摯三人的雕塑,游覽時分,清風忽來,萬籟俱寂,好像瞬間將記者帶回到一如流連的昔日歲月光年。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