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咱可‘吃’出了好日子!”22多年后,呼和套海村黨支部書記白久江又說了一句讓村民底氣十足又幸福滿滿的話。
六月,記者走進呼和套海村,便見檸條花開,滿坡黃色,才知道白久江話里有話,原來一株小小的檸條,解決了生態需要休養生息、恢復植被,農民需要擴大養殖規模發展致富的矛盾。
22年前,呼和套海村養殖牛羊近萬只,生態退化嚴重。這意味著集約化養殖成為主流,然而,產業發展背后面臨不少挑戰,既要實現致富又要保護生態,其難可知。
其實,癥結在哪兒大家都清楚:草料,而且是不破壞生態基礎上的足夠的草料。對于呼和套海村來說,問題又來了,
生態退化、土地貧瘠、缺水等諸多不利條件下,如何才能有足夠的草料?白久江將目光鎖定在種植的檸條上。
呼和套海村從2002年開始種植檸條,22年來種植面積達到了1.4萬畝。檸條擁有粗蛋白等多種營養物質,正好可以作為飼料使用。思路決定出路,白久江和村兩委成員北上吉林、南下河北,引進一臺飼料加工設備,在檸條平茬期,加工廠內機械轟鳴,工人將平茬的檸條料放入機器粉碎加工成飼料,賣給養殖戶以及周邊地區。
“加喂檸條飼料就省下了玉米、豆粕等精飼料,每只羊能節省100多元錢,咱家養殖的100多只羊能節省飼料錢2萬余元呢!”呼和套海村村民包樹林豎起大拇指,同樣是養羊,選擇檸條飼料喂養的羊不僅成本降低,吃檸條的羊肉味道還鮮嫩,就連河北客商代力鋒直言這兒的羊肉口感好不愁賣。現如今,包樹林眼中的“雜草”早已成了他家致富的臺柱子,為了驗證所說非虛,他請記者去他家看看。記者看到,包樹林家的三間大瓦房窗明幾凈,膘肥體壯的羊“住”在新蓋的羊圈里,院子里鍘草機、檸條粉碎機等農機設備一應俱全,檸條已悄無聲息地改變了他的生活。
白久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4萬畝檸條平茬后可產出2萬噸青貯和顆粒,加上賣種子的收入,村集體收入可達到100萬元,全村養殖戶因飼喂檸條飼料也可減少近20萬元的精飼料投喂的錢。
科右前旗是畜牧業大旗,在產業振興中首選也是發展牛羊養殖,從“一株檸條”到“一塊好肉”產業鏈的形成,讓不起眼的檸條派上了大用場。記者在科右前旗阿力得爾現代草業加工物流交易園區動物中央廚房內看到,經過200度高溫高壓膨化后,一顆顆如手指般粗細的檸條變成了如同棉絮一樣的蓬松纖維,這樣加工出來的飼料不僅供應科右前旗養殖戶,還賣到了烏蘭察布、吉林、黑龍江等地。
“今年能生產加工4000噸檸條,目前正在加緊收購檸條原料。”動物中央廚房負責人可鑫說,年初到現在售出2000多噸,每噸售價1400余元。從市場調查結果看,檸條飼料需求量會逐年增加,公司已做好了擴大生產規模的準備。
“全旗檸條種植已初具規模,現有種植面積有25萬畝,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已經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科右前旗林草局副局長何建坤介紹,隨著檸條“種植—管護—平茬—銷售”逐步形成,推動了“一株檸條”到“一粒飼料”再到“一塊好肉”的全產業鏈條完善,既要了綠也要了富。(通訊員 于艦勐)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