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建省龍巖市以“打防并舉、預防為先”的長效工作機制為抓手,大力推進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初步形成以生物防火林帶、電力走廊林帶、自然阻隔帶、工程阻隔帶為主的林火阻隔體系,有效地避免重特大森林火災發生,最大限度減輕森林火災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目前,全市已建成生物防火林帶約16萬畝,長度近7100公里,其中包括電力走廊林帶5326畝,長度約235公里。
自2005年以來,龍巖市從落實用地、選擇樹種和撫育措施三個方面總結出一套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的經驗做法。
一是重點選擇集中連片的大面積生態公益林、景區和主要交通干線兩側等重點部位、歷史森林火災高發區、采伐和火燒跡地等四種林地,規劃建設生物防火林帶。二是采取多樹種造林帶,重點選擇油茶、米老排、楊梅等具有經濟效益和防火作用的樹種,并將林帶承包給林農管護,提高了林農參與防火林帶建設管理的積極性,實現了防火林帶長效化管理。三是與當地育苗專業戶合作育苗,提高造林成活率,并加強造林撫育,實現新建防火林帶“造一段、管一段、成一段”。
由于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成效好,龍巖市的經驗做法得到了全省認可,并受福建省林業局委托編制了《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總體規劃導則》(DB35/T 1573—2016)。
此外,龍巖市還創新性地提出在電力線路走廊保護區內建設林業部門認可的木荷、油茶、楊梅等低矮防火經濟樹種作為電力走廊林帶。這一創新舉措有效提升了林帶的阻火、隔火和斷火的能力,還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供電企業的“線樹”矛盾問題,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曹文洲)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