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以來,通遼市充分認識殲滅戰的艱巨性和緊迫性,主動擔負起重大政治責任,緊抓快干實干,切實把主戰場、主陣地責任落實到位,全力推進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努力恢復往日科爾沁疏林草原自然景觀,為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屏障作出通遼貢獻。
發揚斗爭精神 一茬接著一茬干
自改革開放以來,通遼市共實施了六期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全市2066萬畝嚴重沙化土地、900多萬畝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蓋率從1978年的8.9%提升至19.47%,綜合治理率達到75%,實現了“綠進沙退”。
40多年來,通遼市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防沙治沙工作始終,建立全民參與的工作機制,一茬接著一茬干。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啟動以來,通遼市旗兩級分別成立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相關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調度推進全力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相關工作。
建立健全責任體系。印發了《通遼市推進“三北”工程 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實施意見》,制定了《通遼市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目標責任考核辦法》,把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納入地方各級政府實績考核范圍,形成守土有責、獎功罰過的機制,以“四級書記”打頭陣確保殲滅戰始終高位推進。
鼓勵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創新治沙多元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本采取自主投資、與政府合作、公益參與等方式參與防沙治沙,引導社會資本和政策性、開發性各類金融機構投入,形成聚金治沙強大合力。同時,制定了《通遼市全力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若干措施》,引導農牧民群眾和農村牧區合作組織積極參與防沙治沙。
科學分類施策 緊抓快干實干
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原則,編制了《通遼市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實施方案(2021—2030年)》。堅持“北保護、中節水、南治沙”的思路,聚焦沙塵入京和風沙危害兩大重點生態問題,確定了長期目標和階段性任務。同時,依托國家和自治區重點生態工程項目,組織實施“五個千萬工程”,發展“五大生態產業”,力爭實現“五大生態治理目標”。
落實落細沙地治理任務,多渠道籌措啟動資金,力爭把全市1萬多個300畝以下沒有治理的零散點盡快消滅。去年以來,全市已完成沙地治理200多萬畝。今年春季,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從南向北陸續開工建設,逐漸掀起熱潮。
防沙治沙既要講究科學方法,又要創新機制模式。在多年治沙實踐中,通遼創造出網格固沙、以路治沙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治沙模式。奈曼旗通過修筑穿沙公路,優先治理公路兩側沙地,并逐步向腹地延伸,累計修通穿沙公路9條、384公里,完成沙地治理30萬畝。科左后旗首創“深栽淺埋”植樹技術,探索保活造林機制,極大提高造林成活率。
把量水而行作為剛性約束。按照“四水四定”原則,合理配置林草植被類型和密度,注重選育耐旱鄉土樹種草種,推廣集水節水造林種草、農田高效節水等技術措施,科學恢復和擴大林草植被,最大限度減少取用地下水。在實踐中,大力推廣以淺埋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積極發展旱作農業,運用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減輕風沙影響,減少水土流失。
建管結合強法制 鞏固擴大成果
治沙,后期養護管理尤其重要。通遼市牢固樹立保護建設并重原則,嚴格落實“四級林長”責任制,從嚴從實執行禁墾禁牧政策。
用最嚴密的法治體系護佑綠水青山。市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了《通遼市沙化土地治理條例》,并準備頒布《關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全力打好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決定》。市政府組織編制了《通遼市“十四五”草原保護修復利用規劃》及配套政策,依法規范沙地治理和資源保護利用。
用最嚴格的制度機制護航美麗通遼。把推深做實林長制作為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內容,嚴格落實禁墾禁牧制度。市委組織開展了林長制工作專項巡察,壓緊壓實從各級林長到基層護林員的責任。
用最嚴格的監督執法守護生態顏值。構建屬地黨委政府、紀檢監察、公檢法司、林草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常態化整治破壞草原林地違規違法行為。針對通遼毀林毀草開墾高發勢頭,各級各部門分區包片嚴看死守,市政府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禁墾禁牧工作的通知》《關于嚴格用地分類管控加強違法用地整治的通知》等,對破壞生態紅線、亂開墾、濫放牧和違規占用林草資源等行為下狠手、出重拳。
合理開發利用 實現效益最大化
防沙治沙既是生存問題,又是發展問題。近年來,通遼市探索產業化治沙新路徑,積極發展沙區特色產業,延長產業發展鏈條,為沙區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
因地制宜選擇生態與經濟兼顧型樹種草種,重點發展以特色種養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在沙化比較嚴重區域加大檸條種植比例,在退化草原區域適當補播羊草、披堿草,增加林草植被,也為舍飼養殖業提供飼料保障。在比較平緩、立地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適度規模發展以塞外紅蘋果為主的特色林果產業基地和以文冠果、榛子、仁用杏為主的木本糧油產業基地。全市塞外紅蘋果產業基地已達32萬畝,年產值6億元。同時,充分利用林間、林下空間,因地制宜發展林藥、林菌和養禽等特色林下經濟,全市林間空地建成藥材基地30多萬畝。
充分利用林草沙資源,大力發展以林草產品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推進果品產業從單一生產銷售鮮果轉向貯藏保鮮和精深加工增值,積極引進中小型蘋果、葡萄、沙棘、仁用杏、榛子等林產品研發和深加工項目。大力發展以檸條為主的灌木飼料、羊草為主的優質牧草和中蒙藥材加工產業。積極發展“風電光伏+治沙”產業,2024年在科左中旗、扎魯特旗新增風電光伏裝機規模110萬千瓦,完成綜合治沙16.4萬畝。
積極發展以生態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結合科爾沁500公里文化旅游風景大道及全域自駕游,以國省干道為紐帶,打造4條特色生態旅游線路。(李向峰 李想)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