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原生態再添希望工程
2012—2024年,經過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北京市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從14.85%提高到31.4%。如今,首都平原地區生態綠色基底形成,變化翻天覆地,在國內國際都是首屈一指。
2024年1月,北京市全域創森成功,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目前,北京正在建設花園城市。
平原生態林構筑了北京市民生活的綠色空間,建設花園城市,平原生態林需要如何改造?
“五大行動促平原林提質 建設大美北京森林”行動在這個春天全面啟動,被視為北京平原地區生態建設提質升級的希望工程。
全市以精準促進平原生態林長高、延綠、長壽為目標,實施調密度、補幼苗、沃土壤、防病蟲、強功能五大行動,逐步培育大樹、大森林、大生態系統,夯實花園城市生態基底。
平原生態提質增效的發令槍響,全市平原地區林下補櫟100萬株、林緣補楊(雄性毛白楊)3萬株,各區園林部門領任務、定目標,在最合適的時間,種下最適合的樹種。
調結構促生長
平原林進入新階段
在北京市通州區漷縣林場,高大的刺槐林下,紫花地丁、二月蘭等地被植物茂密地鋪在林間空地,呼吸間,能明顯感受到草木融合的森林氣息。每棵樹都綁著紅色或黃色的細繩,區分目標樹、干擾樹。
隨著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栽下的樹木愈發茂盛,林分逐漸郁閉,平原生態林由森林建群階段向競爭階段演替。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生態修復處處長曾小莉介紹,樹木之間互相競爭陽光養分,不利于森林健康發展,工作思路亟待由“林地養護”向“森林經營”轉變,提升森林質量,培育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成為重點需求。同時,全域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和建設森林環繞的花園城市新任務,也對平原生態林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12年前,我們要做的事情是把平原綠起來、把森林覆蓋率提高。現在要做的是高效可持續地利用,通過森林經營,促生長、調結構。”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生態修復研究所所長金瑩杉介紹,“調結構要調什么?人類社會是老中青少多代,森林可持續發展也是一樣,希望它們也是多代共存,生態其樂融融。”
五大行動促提質
建大美北京森林
北京將全域森林城市作為基底,正全力建設森林環抱的花園城市。第一步就是打造“大美北京森林”。
什么是大美森林?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二級巡視員王小平這樣解讀:第一是大樹做基礎,第二是大森林連片,第三是大產業發展,不僅讓百姓享受生態福祉,還將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第一是生態美,核心是生物多樣性。第二是景觀美,通過增加花廊、綠廊、彩廊,打造景觀美麗的多彩森林。第三是和諧美,人與自然融合協同發展。
按照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促進為輔的原則,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提出了調密度、補幼苗、沃土壤、防病蟲、強功能五大精準養護措施。
通過對過密林進行疏伐,清理劣質、病腐樹木,優化林木生長空間、調整林分結構,促進林分正向演替,培育高大優勢林木。同時,還將在林窗、林中空地等適宜地塊補植栓皮櫟、元寶楓等高大闊葉鄉土樹種小苗,形成高大、多彩喬木林。補植白皮松等常綠鄉土樹種小苗,形成針闊混交林,讓全市平原生態林春有花秋彩葉,冬春還有綠,四季有美景。
通過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將枯枝還田、落葉化土,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為培育大樹、大森林扎實根基。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強化抗性種苗培育、森林經營、生物調控等治本措施綜合運用,優先對有害生物危害林木進行更新改造。未來,全市還將持續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營建更多小微濕地、本杰士堆、昆蟲旅館、動物庇護場所等棲息地,補植蜜源食源植物,保留自然帶等,為鳥類及其他野生動物提供棲息環境,不斷提升林地生物多樣性水平。
王小平強調,在提升森林質量的同時,全市還將持續開展生態惠民工程,在毗鄰社區、村莊、單位、學校等的生態林內,適當增加步道、座椅等設施,讓人們走進森林、享受森林,讓森林既好看又好用。引導鼓勵社區、單位積極營建療愈花園、生境花園等平原生態林應用新場景,讓綠色成果普惠于民。
新型集體林場
成為生態建設主力
2012年以來,北京通過實施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累計造林增綠219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38.6%提高到44.9%,城市總規確定的“一屏、三環、五河、九楔”市域綠色空間結構基本形成。
為更好地鞏固提升造林綠化成果,與時俱進探索應用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新理念,2018年以來,北京市創新推進了新型集體林場改革。目前,新型集體林場成為全市平原生態建設的核心力量。
新型集體林場是在集體林權“三權分置”的基礎上,由屬地政府主導、當地集體企業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出資成立,實施生態林養護、管理、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集體所有制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擔負著保護好、經營好森林資源的任務。
目前,全市已建成新型集體林場128個,都成立了穩定、長期、就近的管護隊伍,對生態林進行分級分類管護,還吸納2.1萬名農民綠崗就業。今年,全市還將新建集體林場10個以上,實現新型集體林場全域覆蓋。(尚文博)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